《寻梦环游记》深度解读:梦想和家庭,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学小溪,一起聊电影,还有免费电影票等着你

  11月24号,我有幸参加了《寻梦环游记》的超前观影活动。老实说,起初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就是一部简单的儿童电影,然而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的想法却一点一点被颠覆,直至放映结束,我不得不感叹: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优秀的外国电影!虽然它名义上是一部儿童电影。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转变,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只是瞟了一眼简介,知道这是迪士尼和皮克斯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迪士尼对于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即使你不是迪士尼的粉丝,也一定对米老鼠、唐小鸭、白雪公主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皮克斯这三个字的知名度可能没有迪士尼那么高,但是《玩具总动员》你一定听说过,而且它其实与已故苹果CEO乔布斯渊源颇深,后来被迪士尼公司收购了。

  就我本人来说,虽然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玩具总动员》,也看过迪士尼的一些电影,但看的更多的是日本动画片,算不上迪士尼和皮克斯的粉丝,没有对它们做过系统的研究。所以在聊《寻梦环游记》的时候,我不会像有些粉丝那样,去谈这部电影与其他迪士尼、皮克斯电影的比较,而是单纯从这部影片本身出发,来聊一聊我作为一名观众的想法,同时也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对这部电影作出个人的分析和解读。

  《寻梦环游记》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墨西哥乡村的小男孩米格展开。米格热爱音乐,渴望证明自己的音乐才能,梦想自己能像歌神德拉库斯一样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关于歌神德拉库斯,影片在一开始也作了介绍:他是令万众狂热的全民偶像,在一场演唱会中,高唱“Remember Me”时被一盏大钟砸死,当地人一直对他满满的怀念。

  墨西哥的乡村洋溢着浓厚的音乐氛围,似乎人人都热爱音乐,并对歌神德拉库斯无比崇拜,然而,米格的家族却对音乐讳莫如深:由于米格的曾曾祖父为了音乐抛弃妻女、远走他乡,曾曾祖母伊梅尔达留下了祖训:世代禁止族人再接触音乐。

  米格的家庭中,除了父母、奶奶以外,还有年事已高的曾祖母,她也是米格的“好伙伴”。在米格家里的灵坛上,有一张曾祖母与曾曾祖父母的合照,而照片缺了一角,缺的正是曾曾祖父的上半身。

  这天,米格对照合照上曾曾祖父手握着的吉他与歌神雕像上的吉他,发现两个吉他竟然一模一样(都有很特别的骷髅图案),因此认定歌神就是自己的曾曾祖父,尽管家人坚决否认。米格感觉到了动力,为了证明自己的音乐才能,瞒着家庭去参加音乐晚会。可是米格没有吉他,别人也不借给他。看着歌神德拉库斯的雕像,以及那句“抓住机会”的标语,米格若有所思。在米格秘密潜入墓地接触到歌神的吉他后,一不小心误入了亡灵世界,影片从这时起开始洋溢较为浓烈的奇幻色彩。

  故事发生的这一天,正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亡灵节,据导演介绍,影片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此。电影制作团队多次前往墨西哥采风,做了大量的主题研究,向许多文化顾问进行咨询,从墨西哥音乐到当地风俗,努力获取每个细节并保证正确性。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纪念先人的形式,但墨西哥的亡灵节确实是非常独特的。在墨西哥人眼里,死亡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他们在墓地通往村庄或小镇的路上撒满黄色的花瓣,让亡灵循着芬芳的小路归来。晚间,在家门口点上南瓜灯笼,为亡灵上门引路;在祭坛上摆着玉米羹、巧克力、面包、甜点等供品,让亡灵享用,与逝去的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了解了墨西哥亡灵节的传统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影片里的很多场景,其实是有出处的。在影片里,沟通活人世界和亡灵世界的桥梁真的就是一座万寿菊花瓣铺就的“桥”,这与墨西哥的传统相符,如果放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也类似于七夕鹊桥。

  在墨西哥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导演也加入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第一条便是:误入亡灵世界的活人,如果要回到活人世界,必须要得到家人的祝福,而且必须在天亮之前得到祝福,否则就永远也回不去了。这一条设定也奠定了全片相对紧张的节奏,如果米格在天亮之前没有回到活人世界,就要一直留在亡灵世界了。

  米格来到亡灵世界以后,遇到的便是曾曾祖母伊梅尔达,还有其他一些亲戚,原谅我实在记不清和米格是什么关系。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这些“骷髅人”,我心里还是有点别扭,过一会儿也就适应了。伊梅尔达对米格来到了亡灵世界惊讶不已,当然也想着赶快送他回去,于是拾起一片花瓣,说上一些祝福的话,但最后加上了一个条件:永远不允许再碰音乐。

  米格自然不情愿,但是为了回到活人世界,只好假装答应。回到活人世界以后,米格拿起吉他企图参加晚会,却再次来到了亡灵世界。米格这时意识到,自己不能依靠曾曾祖母的祝福,必须要得到歌神的祝福。歌神也是自己的亲人,得到他的祝福一样能回到活人世界,而且歌神一定能理解自己,一定会支持自己追求音乐梦想。其实我在想,即使得到歌神的祝福,回到现实世界以后,米格的家人依然不会让他玩音乐。也许是因为这样还算是有一线希望,也算是满足了米格见到歌神的心愿了吧!

  于是,接下来便是米格想尽办法找歌神,而伊梅尔达他们想尽办法追米格,当然不是追杀米格,而是要在天亮之前把他送回活人世界。伊梅尔达有一个神兽,会飞,鼻子很灵,虎视眈眈的时候有点儿吓人。

  误打误撞之中,米格遇到了埃克托,一个无人祭祀的落魄乐手。他每年都想尽一切办法重回人间,却一次次失败。这里要提到导演第二个有意思的设定:在活人世界里,必须有人将亡灵的照片供奉在灵坛上祭奠,亡灵才能在亡灵节那天回到活人世界。因为米格家里的合照缺了一角,缺的正是埃克托的上半身,所以埃克托无法回到活人世界。

  在这一条设定的基础上,导演又加入了更残酷的一条:维系活人世界与亡灵世界的是记忆。如果最后一个有他生前记忆的活人将他遗忘,他将永远消失,这叫做“终极死亡”。原来,在这个故事里,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埃克托告诉米格,自己是歌神的老朋友,曾因为吃了不干净的腊肠而离世。埃克托表示可以带米格找到歌神,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米格要把他的照片带回活人世界,放在灵坛上。就这样,米格和埃克托开启了一段震撼心灵、感动非凡、永生难忘的旅程。

  追逐米格的过程中,伊梅尔达突然在米格身后唱了一首歌,米格这时才意识到,原来曾曾祖母和自己一样,也热爱音乐。伊梅尔达把当年丈夫的所作所为告诉米格,并要求米格也在音乐和家庭中做出一个选择。米格不愿意做这样的抉择,转头离开。

  米格终于在灯红酒绿的高塔与歌神相遇,用音乐向歌神证明自己的身份。歌神德拉库斯惊讶地说道:“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曾曾孙子。”歌神鼓励米格继续追逐音乐梦想,当机遇出现一定要抓住。歌神还说,对于像他们那样的音乐天才,不应该留恋自己的小家,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家。歌神慈爱的眼神,悉心的鼓励,加上配乐的渲染,此时的米格,包括观众,似乎都要被感染了。

  其实,在观影之前,我曾以为这是一部类似《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故事,讲述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在幻想世界里的奇遇。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又想这部电影无非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喜欢音乐,家长反对,无意间回到了亡灵世界,然后他的曾曾祖父,也就是歌神德拉库斯帮他实现了心愿,而他也理解了家人的苦衷,最终化解了家人之间的矛盾。

  影片看到这里,虽然我们对德拉库斯放弃家庭的举动心存芥蒂,但除此之外,德拉库斯带给观众的印象基本上是正面的。德拉库斯在高唱“Remenber Me”被砸死的设定从一开始就为他蒙上了一层令人惋惜的悲壮色彩。文艺界固有追认“烈士”的传统,或许是出于“死者为大”,或者是出于对未知的想象,那些过早离开人世的艺术家往往会被拔高成一个不妥协、追求自由和真正艺术的“勇士”。以我们的流行音乐为例,张国荣、黄家驹、张雨生,他们确实都是不可多得的杰出歌手、音乐天才,但我们在提起他们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多出一份感情色彩。后来,米格闯进高塔跌进水池,德拉库斯奋不顾身亲自下水把他救上来,这一举动也增添了观众对他的好感,似乎他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偶像,还挺有人情味的。

  至于米格的家人,曾祖母可可由于已经处于近乎神志不清的状态,没有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反对。其他的家人,不论是在世的父母、祖母,还是亡灵世界的曾曾祖母她们,无不坚决禁止米格追求音乐梦想。我想他们称不上反派角色,但也很可能会像很多动画片里描写的那样,是顽固、保守的家长,最终却因为孩子的某些举动,改变了固有的观念。

  一部动画,剧情按照上面说的那样发展,如果画面、配乐这些都不错,那就是一部平庸的,但也算合格的动画片。当然《寻梦环游记》可能还要出色一些,因为它有一些比较有创意的设定。当德拉库斯拿起花瓣,准备施加祝福送米格回家的时候,似乎这一切都要按照预测的走向发展了。然而,就在这一刻,埃克托赶到了。昔日的搭档再次重逢,剧情急速反转。原来,德拉库斯的那些代表歌曲,都是埃克托的作品,是德拉库斯在埃克托死后,将他的作品据为己有,从而化身一代歌神,享受万人追捧,而埃克托却被世人遗忘。尽管如此,德拉库斯依然虚伪地说,自己是为了完成埃克托的心愿。

  米格进一步发现,埃克托并不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腊肠而死的,而是被德拉库斯下药死的。这是因为正在播放的德拉库斯主演的电影里有类似情节,给了米格启发。这个解释其实有点牵强了。总之,也就是说,万众崇拜的那个音乐偶像,不仅是欺世盗名之人,而且是杀人凶手!德拉库斯和埃克托曾经是一对搭档,为了追求音乐梦想,俩人都远走他乡。德拉库斯嫉妒搭档的才华,当埃克托提出回家时,便下毒害死了他,在埃克托临死前还让他误以为是自己吃的腊肠有问题。

  歌神的真面目暴露了,他不仅抢走了埃克托的照片,还决定不再送米格回到活人世界。按理说,即使米格回到活人世界,把真相公诸于众,对亡灵世界的德拉库斯也没有影响。进一步来想,或许是德拉库斯担心现在的活人将来去世后,来到亡灵世界找他算账吧!

  米格和埃克托被丢弃到山洞里,通过刚刚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再加上埃克托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可可”,两人这才发现,米格的曾曾祖父不是德拉库斯,而是埃克托。德拉库斯的那把吉他,原本也是埃克托的。

  伊梅尔达的神兽闻着气味来到了这里,将米格和埃克托救了出来。米格把真相告知曾曾祖母,伊梅尔达自然一时无法接受,也无法原谅埃克托,但还是决定和米格一起,把埃克托的照片抢回来,然后送米格回家。可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一方面,米格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活人世界,另一方面,这也许就是可可最后一丝记忆即将消失的时候,如果不及时赶回去,埃克托就将“终极死亡”。

  有网友提出,米格现在自然“记得”埃克托,如果米格回到活人世界,是不是埃克托就不会消失了?其实影片之前已经说明,必须是在亡灵生前就认识他的人记得他才有效。生前就认识他,至今仍活着只有可可一位。又有网友指出,等到可可去世的时候,活人世界里就没有埃克托生前接触过的人了,那么埃克托仍然会消失。但是事实上可可离世后,埃克托并没有消失。电影里似乎没有说明这一点,我们只能解释为,只要家族的灵坛上供有照片,有人缅怀,亡灵也不会消失。

  电影里还有一点可能是BUG,亡灵世界的人物形象应该与活人去世时的年龄(面貌)一致,例如德拉库斯在亡灵世界里是中青年的形象,可可进入亡灵世界后还是年迈的老人,但伊梅尔达看起来却和埃克托差不多大,伊梅尔达不可能也那么早就离开人世。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如果把亡灵世界的伊梅尔达写成一个老太太,而埃克托还是年轻的模样,让他们俩演“对手戏”也太别扭了。

  最终,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之下,德拉库斯被打败,歌神的真面目被大众知晓,比较讽刺的是,亡灵世界的德拉库斯依然是被大钟砸“死”的。导演没有告诉我们,除了被遗忘以外,亡灵世界的人会不会“死”,但即使德拉库斯还“活”着,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或许这就是“恶有恶报”吧,德拉库斯之前的风光也映证了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虽然德拉库斯被打败了,埃克托的照片却飘进了河里。天就要亮了,伊梅尔达必须送米格回家了。这一次,她没有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埃克托也许再也回不到活人世界,也许很快就要“终极死亡”,不论如何,他也只有认命了。

  当米格回到活人世界,他知道埃克托在另一个世界即将消失,他知道自己不能辜负他的爱与梦想,他知道家里还有一个灵魂需要被怀念。回到家,面对几乎已经失去神智的可可,米格带着哭腔,唱起那首《Remenber Me》——原本就是埃克托写给女儿的歌。

  弥留之际的可可在歌声中缓缓回过神来,跟着轻轻唱起那首歌。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这时像个小女孩一样,嘴上念叨着“爸爸”“爸爸”。她又想起了爸爸,想起了爸爸的歌声,想起了爸爸寄来的信。可可翻出书中夹着的一张照片,自己的母亲当年撕下的照片,正是那张家庭合照缺少的一角。当照片的两部分合二为一时,这也意味着,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又一年,米格家中有新的成员诞生,也有成员离去。亡灵节来临,已故的亲人和在世的亲人跨越生死、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重逢在音乐声里。影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寻梦环游记》有很多优点,画面、配乐、创意,但最突出的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情节的紧凑、故事的吸引人和相对不落俗套,二是对成人世界的种种反思。我觉得,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最好是大人和小孩都爱看,各有各的看点。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动画导演和儿童文学作者也应受到启发——即使是儿童文艺作品,也要设计精美、情节精巧,最好也可以把成人世界的普遍感情蕴含其中。

  我这里所指的不同于日本的有些成人动漫,不是纯粹拍给成人看的。以中国的儿童文学为例,杨红樱马小跳的故事,以及类似的一大批儿童校园小说,主要描述的是小孩子之间的嬉闹故事,反映的是孩子的天真、顽皮;曹文轩的乡土小说,则是以成人的视角、用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去回忆儿时发生的故事,是儿童文学,也是成人文学;郑渊洁后期的作品,本质上是成人通俗小说,是借助幻想,借助一些荒诞的情节去描写成人世界的故事。那么《寻梦环游记》可以看成是三者的结合:主人翁视角是儿童的,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但故事背景却是成人世界的,是蕴含着成人世界的人情关系的,同时带有奇幻色彩。或者也可以说,故事里的不同角色都有符合各自特点的思考方式,而不是说在儿童作品里,成人也要像小孩子那样思考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动画还是以低幼为主,当然这也是需要的类型,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梦环游记》这样大人小孩都适合的动画。

  为什么说《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片呢?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影厅内不时传来小孩子的笑声,笑得很开心。没错,这部电影有一些幽默元素,那只流浪犬很调皮,神兽也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这些都是吸引小孩子的因素。小孩子也许理解不了里面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但一定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和家庭氛围。

  小孩在笑,大人却在流泪。

  电影的名字叫“寻梦环游记”,“梦想”自然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之一。(这里也要说明一下,电影的英文名叫《Coco》,也就是米格曾祖母的名字。据说电影原定名《DiadelosMuertos》,即亡灵节,并为此申请了商标,但引发了墨西哥裔美国人的不满,认为是迪士尼进行的文化剥削)电影描述的梦想,主要指的是音乐之梦,并没有提到其他的梦想。我们通过音乐梦想,自然也可以引申到其他梦想,引申到每个人不同的梦想。

  主人翁米格追求自己的音乐之梦,德拉库斯和埃克托无疑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活人世界和亡灵世界的两场音乐比赛,选手们都在卖力地歌唱,都在追求第一名,他们既是在追求自己的音乐之梦,同时也是追求自己的偶像。笼统地来说,喜欢某个名人可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喜欢,你可能因为某个女明星长得漂亮、身材性感而爱慕她,也可能因为某个作家有才华而崇拜他,但你并不是希望自己变成他/她。比如你喜欢某个女演员,不代表你要成为一名女演员吧。另一种,则是视偶像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变成像他那样的人,像他那样“成功”。那些比赛选手更多的是后一种,一开始的米格,其实也是如此。

  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是“家庭”。这一主题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在电影的中文名称里,却贯穿全片。墨西哥的亡灵节就是关于回家的节日,在这一天,电影中骷髅模样的亡灵们踩在菊花瓣铺成的路来到活人世界,再提着家人赠予的鸡鸭鱼肉返回亡灵世界,完成一场人间探亲之旅。影片里的许多角色都在期盼着回家:误入亡灵世界的米格想要回家;伊梅尔达曾每天期盼着远走高飞的埃克托能够回家;艾克托希望米格能带着自己的照片放回家中的灵坛,好让自己获得回家的资格;近乎弥留状态的可可也盼着儿时就离家的爸爸能回家。

  影片的前半段,“家庭”是伏笔,是线索——为什么米格的家人都那么讨厌音乐?我曾以为,是因为德拉库斯在演唱会上被大钟砸死,所以他们把音乐看成一种咒语,担心后人从事音乐,会像德拉库斯一样死于非命。事实上,却是因为埃克托为了音乐抛弃家庭,在回心转意之时又被毒死,自然再也没有回到家庭,因此曾曾祖母伊梅尔达把这些都怪罪在音乐上。

  电影的后半段,“家庭”是重心,是催泪因素,带给观众的触动甚至超越了“梦想”。艾克托那么想让米格把照片带回活人世界,恐怕不只是自己想回活人世界“转转”,或者带点吃的回来,他一定是为了见女儿一面,弥补自己的遗憾。可可在弥留之际仍然能想起爸爸,是因为她知道爸爸心里一定还是有家庭的。伊梅尔达尽管曾因埃克托抛弃家庭而无法原谅他,最终还是与他和好,又成为了一家人。

  “梦想”和“家庭”是电影的两大主题,而这两者之间又是充满矛盾的。从电影里的人物来看,不同的角色在处理这两者的矛盾时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为了追求梦想,就不得不远离家庭;有的为了成全家庭,又不得不放弃梦想。所以,构成影片主要冲突的便是“梦想”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寻梦”与“回家”的矛盾。

  导演没有给出歌神德拉库斯的家庭背景,但很显然他坚定地追求“梦想”而放弃了家庭。歌神起初见到米格时,对他也充满关爱,我们可以理解成德拉库斯真的把米格当成了自己的曾曾孙子,对孙子还有一份亲情。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歌神一开始就知道米格并不是他的曾曾孙子,似乎也能说得通。德拉库斯也许只是为了“炒作”,才提出要在演唱会上将米格作为特殊嘉宾推出,当米格提出要在天亮前回到活人世界时,德拉库斯也毫不吝啬地答应了,也许是想把他赶快送回活人世界,不要发现自己的秘密。

  德拉库斯的那句名言——“抓住机会”,并非完全像米格一开始理解的那样,是鼓励大家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是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即使不择手段。导演塑造歌神德拉库斯这样一个人物,显然不是要表达追求梦想有错,而是让观众思考应该如何追求梦想。追求梦想就可以不顾家庭、不顾道德甚至谋财害命吗?这样的卑鄙小人,竟然被称为“歌神”,竟然受到万众崇拜,而真正有才华有仁心的埃克托,却被埋没、被遗忘。从这个角度上说,导演塑造的“歌神”形象,是为了表达对大众媒介的质疑和反思,以及对偶像崇拜的反叛和讽刺。

  进一步来看,其实我们不能把“追求梦想”等同于“追求成功”。正如上面我提到的,影片里许多热爱音乐的人,包括一开始的米格,都把成为像德拉库斯那样的歌神视为自己的梦想。影片一直在说追求梦想,可是到底怎样才算实现梦想?难道必须要像德拉库斯那样“成功”吗?如果把“实现梦想”仅仅理解成获得德拉库斯式的“成功”,那就很可能导致“不择手段”的发生。导演显然否定德拉库斯的“成功”,但也没有给出真正的“追求梦想”是什么,或者说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从埃克托这个角色来说,他一开始无疑和德拉库斯一样,为了追求梦想而放弃家庭。由于全片的情感基调,我们很容易站在对立面去指责埃克托的行为。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对于这种行为也不能一概而论。自古至今,从事某些行业,做某些事情,有时候不得不远离家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警察和医生们过年还要坚守在岗位上,难道我们要指责他们不顾家庭吗?我们应该注重的也许不仅是陪伴家庭时间的长短,更应该是内心对家庭的关心与爱护。且不说追求梦想就一定要离开家庭,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哪怕暂时离开家庭,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在外地也可以和家人视频通话。古时候可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我虽然没有看出电影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但那时候应该是没有智能手机这个东西的,所以家庭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后来埃克托选择回归家庭,我们乍一看觉得是埃克托回心转意了,心里一阵感动,但是再进一步去想,他回归家庭以后,是不是就要放弃音乐的梦想呢?他又真的会甘心放弃梦想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还是在“家庭”和“梦想”里选择了一个而舍弃了另一个,依然没有找到兼顾二者的办法。当然,这仅仅是我做出的一个假设,不代表埃克托回归家庭就一定会放弃梦想,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不能笃定会怎么样。

  伊梅尔达的选择和他们不一样。从生前到死后,她憎恨音乐,同时又热爱音乐;她憎恨丈夫,同时又深深地爱着丈夫。当她站在舞台,唱起那首《哭泣的女人》时,我的心里既感动又遗憾。伊梅尔达是悲情的,是不幸的,同时也是伟大的。她的内心也有音乐梦想,却因为丈夫的离去,脱下华服,卷起袖子,选择做一个平凡的制鞋匠。她不仅是选择做一个制鞋匠,更是选择做一位母亲。她擦去眼泪,驱除梦想,选择守护家人,做着这个世界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工作——母亲。

  有些网友评论说:影片虽然刻画了“寻梦”与“回家”这一矛盾,却并没有给出平衡二者的办法。影片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但米格缺乏协调“家庭”与“梦想”两者间冲突的尝试,而只是退让。因此,米格并没有获得完整的心理蜕变。

  这种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兼顾“梦想”与“家庭”的解决方案。米格的曾曾祖父母都没有做出最好的选择,米格当然也是。但是我们再舍身处地地想一想,埃克托对家庭的遗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死于非命,如果他活着,之后会怎样对待“家庭”与“梦想”,我们不得而知;伊梅尔达彻底背弃音乐,也是因为埃克托的过早离世,如果他及时回家,未来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我们都无法判断。最终伊梅尔达还是原谅了埃克托,他们都放下了原有的包袱,在一起放声高歌,我想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米格呢?经历了这些事情,我想他至少应该知道“梦想”与“家庭”都不该放弃。电影最后确实没有具体表现米格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或者说“心理蜕变”,但又应该如何表现呢?难道要立即把时间快进到十年后,写米格已经成人娶亲了,然后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唱歌吗?不至于吧。毕竟米格还小,未来的路很长,我们不能奢求米格立即就能处理好这些大人也感到棘手的难题,但我相信他将来可以做到。尽管这很难,但我相信他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