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末代王室:命运多舛惨遭亡国,美艳王后逃跑,国王客死他乡
锡金,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国家,国祚自1642年延续到1975年,开国三百年后,就在地图上消失了,
它的末代皇帝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更是成了亡国之君。
纵观这个君主的一生,也不可不谓是个传奇,他经历了国家的衰亡,美艳的皇后离他而逃,身为亡国君主的他只能流落到异国他乡,最终怀着复国无望的悲恨,在美国绝望地死去。
锡金遵行的是独立的君主专制,1642年由喜马拉雅南部地区的菩提亚族建立,史称纳姆加尔王朝,从此,这个王朝的君主一代又一代的世袭,直至王朝衰亡。
1975年锡金被印度吞并时,我国坚持承认锡金的独立国家地位,直至2003年,才正式承认锡金属于印度的一个邦。
其实锡金这个地方的战略意义非常突出,它介于尼泊尔和不丹之间,与我国接壤,靠近印度咽喉,同时国土面积本身又狭小,因此这个国家总是受到其他国家的控制和要挟,从未真正独立过。
这三百年来,锡金一直是风雨飘摇。清朝时期,尼泊尔的军队曾大举入侵锡金,一路追打当时的国王,把国王逼到到了藏,尼泊尔军队仍旧穷追不舍,竟然跟随入关。
正当国王百般无奈,面临着灭国的危险时,他找到了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清国求援。当时的清国处于乾隆时期,国力昌盛,军队勇猛,乾隆皇帝眼里揉不得沙子,一声令下,派兵将尼泊尔军队赶出西藏,甚至来了一波“自卫反击”,直接打到了尼泊尔王国的首都。
可是锡金的危机并没有因此而解除,清政府把尼泊尔这只“狼”打了出来,不丹这只“虎”又动了趁火打劫的心思,当即挥师而上,吞噬了锡金的大片土地,狠狠占了一把便宜,而锡金也因此元气大伤。
锡金这个国家很坚强,虽然经此大难,还是重整旗鼓,勉强挺了过去,不过和平的时间总是很短暂,1814年,经过工业革命后,冉冉升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盯上了锡金这块肉。
他们先是入侵锡金,然后割据大吉岭地区,不断向我国藏区渗透,并趁着满清国力衰弱,最终大举入侵西藏,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人保护。
连清政府都拿英国没有办法,锡金也只能听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锡金第十一任国王塔希·纳姆加尔变成了英国的傀儡,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他所负责的只是在英国人拟好的文件中签上自己的署名,不能掌握丝毫实权。
而英国人认为这样还不够,若想真的把这个国家变成一盘散沙,击碎他们的精神和信仰才是最为彻底的。于是,英国人将大量信仰印度教的尼泊尔人引进锡金,通过在信仰藏传佛教的锡金人中掺入“异教徒”,达到分化锡金人的目的。
到后来,英国人的举措大获成功,锡金的原住民竟然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总人口不到这个国家的四分之一,尼泊尔人反而成了锡金的主体。
这对锡金政权是一个致命打击,从此他们更难与外部势力对抗,但锡金并没有当时就放弃,一战期间,锡金塔希国王趁英国人打得热火朝天,政权暂时交还给他们,立刻抓紧发展国家的教育,还进行了土地改革,这期间,锡金迎来了短暂的繁荣期,教育情况甚至超越了邻国尼泊尔和不丹。
然而,三十年以后,英国在亚洲地区的殖民统治虽然缓缓落幕,但随着邻国印度的独立,新一轮的压迫又降临到了锡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锡金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印度教占多数的国情也给了印度极大的诱惑,趁着锡金国内发生内乱,印度趁火打劫,强迫锡金签订了《印锡和平条约》,将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邮政等大权纳入印度之手,成为了锡金新的掌控者。
面对英国和印度先后骑在他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锡金毫无还手之力,塔希国王常常无奈又气愤,不知是积郁成疾还是别有蹊跷,1963年,70岁的塔希国王忽然离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的传闻。
就在此时,锡金王室在动荡当中迎来了他们的第十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
帕尔登是塔希国王的次子,1923年出生,从小就受到父王的宠爱,三十年代时在噶伦堡读书。
1941年,帕尔登进入西姆拉科顿主教学校深造,原本按照传统,应该是他的大哥继任大统,不巧的是,帕尔登出国留学的同年,他的大哥不幸在空难中过世。
于是帕尔登就取而代之,成了锡金的“太子”,慢慢开始接触各种国家事务。
帕尔登继任王位后,并没有登上大统的喜悦,因为他面前摆着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此时的印度牢牢控制着锡金的军政大权,连首相都是印度任命的,而此前陪伴他半生的妻子,也在不久前逝世,家与国的巨大打击,让他倍感孤独与失落。
在他内心孤苦无依时,一个异国的少女意外地走入他的世界。
那是一次寻常的宴席,在离锡金不远的大吉岭酒店里,帕尔登偶然邂逅了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名媛大小姐,她叫霍普·库克。
当时库克只有19岁,帕尔登已有36岁,但二人完全不在乎年龄的间隔,互相一见倾心。
库克在纽约是一个家境还算不错富家女,父亲是飞行教练,母亲是富家大小姐,从小的教育都有私人教师的陪伴,可是在这看似优渥的条件背后,其实暗含着很多孤独和心酸。
库克的家庭曾经支离破碎,她的父亲早早就丢下了她,母亲难以忍受,选择了自杀,于是库克小小年纪就被丢给了富裕的外祖父母。
外祖父母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库克的身边虽然整天围着保姆和私教,但她的外祖父母在她眼前很少出现过,在这样的环境下,库克长出了一颗孤独的心。
没错,她与帕尔登同样是孤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二人见面不久,就觉得非常投缘,帕尔登立刻选择了求婚,库克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库克在《岁月变幻》这本书中回忆当时的求婚时写道,帕尔登第二次向她求婚时,她立刻说:“我愿意我愿意”,因为她爱上了帕尔登那双悲情的眼睛。
不过这段恋情刚曝光的时候,争议还是很大的,王室成员都对白人非常抵触,要知道此前一直侵略并伤害他们的就是英国白人,当时甚至有人怀疑,库克是外国派来的间谍,可能别有用心。
这就使得局面一度非常尴尬,库克也对这段感情的未来充满了顾虑。
不过帕尔登对这段感情非常坚持,他想方设法说服王室成员,最终将库克迎娶进门。
同年十二月,帕尔登继位,库克妻随夫贵,也随之加冕为锡金的王后。
这个婚姻瞬间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媒体对二人的故事争相报导,甚至王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都成了当时的流行话题。
不过锡金国内对王后的抵触和警惕并没有那么容易就烟消云散,库克考虑再三,决定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国籍,融入这个新的国度。
成为国王后,帕尔登不甘沉沦,他励精图治,积极发动与他站在一边的王族和民族势力,想要从印度独立出去。
而其中印度给锡金最大的枷锁,就是《印锡和平条约》,可惜经过此前英国的民族分化和印度对锡金兵权的绝对掌控,锡金的一切示威和反抗都显得如此地渺小和可怜。
此时此刻,王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事影响家事,帕尔登的情绪变得阴晴不定,不时就对妻子发泄怒气,二人的幸福美满不复当时。
其实帕尔登和库克有着巨大的文化和三观差异,原本就有许多不合适的地方,那些因为热恋而掩盖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1975年,是锡金国运彻底转折的一年,印度集结军队,大举攻打锡金,一路打到锡金的国都,占领了锡金的宫殿,帕尔登从一国之君,沦为了印度的阶下之囚。
应了那句古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眼看着帕尔登被印度人囚禁,本就与帕尔登感情不和的库克为自己谋好了后路,带着自己的儿女远奔美国。
国家的破灭,妻子的背叛,此刻的帕尔登已经陷入了最低谷。
后来,帕尔登从印度逃脱,费尽千辛万苦到了美国,他不甘心就这么沦为亡国之君,为了复国,在美国四处求援奔走,可惜无人理会。
此后,复国无望的帕尔登很快就病倒了,最终因为癌症含恨而终,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亡国之恨,依旧不承认锡金是印度的属邦,不停奔走在复国的路上,至今还有着一个锡金的流亡政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