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烈日灼心》?
周迅曾这样评价曹保平导演:演员去经历曹保平导演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戏里的演员都是会演戏的,但是他不要,他就是要把你抠死,逼到墙角,在你全懂的情况下再帮你往下挖两层,他会帮你往下想两层。
如果你之前惊异于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个人同时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帝时,在看完本片的一霎那,你就会知晓答案。邓超演过很多“好玩”的电影,是个好玩的人,却难得一次在演技上真正突破自我,总给人留下这个人很火、很有趣、却只能这样活在我们的眼界里的印象。这次曹保平把邓超、邓超也把自己逼到绝境,将老鼠躲猫这个游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贡献了本片之前传言的所有具有争议性话题的表演,譬如和吕颂贤饰演的台湾设计师搞同性恋,譬如用表情带领观众感受注射死刑的濒死体验,在人性的挣扎里为了挽救一点点良善,而在精神轮回的深渊中与自我缠斗不息。
这片子具有我能希望看到的好电影中所有的元素:猫鼠游戏,正邪大战,心理纠葛,感情桎梏,一个讲得好的故事和许多演得好的角色。所有国产片、国产犯罪片、国产文艺片那么多,这几年来真正留存于心的只有两部娄烨的《浮城谜事》和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如今等来了《烈日灼心》。它们有个共同点是在故事开始交待了一个突发事件,然后抽丝剥茧告诉你这个事件结果为何发生,带你在故事最后品抿人性善与恶。通过小说《太阳黑子》改编的《烈日灼心》同样有事件诱因,但在银幕影像中的每一刻都崩足了气势。观众知道正邪,但故事人物握有决断。观众能直接看到的是一条辛小丰(杨自道)与伊谷春在言语、眼神、心理的一次次交锋,而更让人沉思又沉默的是辛小丰和杨自道想赎罪却不得始终的困顿。
邓超在演戏中走进了辛小丰的苦闷不堪的内心,段奕宏也是,一个负担有心结的复杂特性警探形象十分立体。故事基调是人性的,也是黑暗的。影片开始的评书旁白和多场大雨绽放出无限气场,然后一点点的线索、一丝丝的人物冲突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剧《真探》般由案件映射每个人人性的篇章。开始事件的结局得以让观众跳出银幕跟故事走向剖析每个人的思想,却始终不得知最后结局会怎样。只能一遍一遍地走,一遍一遍感知主角们的内心,深陷于故事感同悲喜。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辛小丰成为一个协警、与伊谷春抓捕坏人不遗余力;杨自道靠出租载活儿小心过活,街上遇到抢劫犯拿身体堵刀敢搏命。一脚已踏入深渊,另一只却偏偏想挣脱出来,穿警服、抓坏人这些标签倾刻转化为命运对自己最辛辣、最无情的嘲讽,在向往光明的过程中,黑暗的漩涡只会把身体与灵魂吞没得更加深沉。所以最后的高楼,你看那光明的烈日,如肆虐阴暗无情灼心。
美好与暗黑叠加,痛快与痛苦并存,虽然这部电影的高楼追逐段落比较突兀夸张、高虎这个角色也有些怪诞多余,终归不失为一部无尿点、张力足的好电影。合适的演员用好的演技承载了好的故事,《烈日灼心》在依然绚烂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注定值得被2015年所铭记。
“那只鞋掉下来了,阿道。”辛小丰(邓超饰)面无表情的对着电话那头的杨自道(郭涛饰)说到。没有被缉拿归案的悔恨与即将赴死的惊慌,仿佛心中的巨石落地,杨自道“哦”了一声。影片进行到这里,每一个观看《烈日灼心》的观众心里的巨石,也终于落地。【高能剧透预警】我是在两个月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观看的本片,并没有抱任何期望的我,在散场后给出了“这部电影的水平,放在华语电影史上任何一年都能排进前五”的评价,现在看来虽有些过誉,但也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本片观感之好、之酣畅淋漓。影片从第一秒钟便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这只无形的手慢慢的扼住了每一个人的喉咙,让人无从喘息,直到最后尘埃落定。全片的背景在开头以评书的方式戏谑道来:辛小丰(邓超饰)、杨自道(郭涛饰)、陈比觉(高虎饰)三兄弟在一次入室抢劫的过程中,参与了一起强奸灭门惨案。因为良心的谴责,辛小丰抱回了别墅中的一位弃婴,取名为“尾巴”并抚养长大。阴差阳错之中,三人不仅逃脱法律制裁七年,辛小丰更是当上了一名协警,成为刑警伊谷春(段奕宏饰)的左膀右臂,一起出生入死。而拥有猎豹般嗅觉的伊谷春慢慢发现了辛小丰的一些怪异举止,隐隐的与灭门惨案有着一些联系,一场博弈就此展开...三兄弟的救赎之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烈日灼心》,我想“救赎”二字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三兄弟并非穷凶极恶之人,却因一时冲动卷入了一起灭门惨案。他们并没有拍拍屁股走人,而是承担起了抚养弃婴的责任,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走在这条救赎之路上,三兄弟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惶惶不可终日不必多说,辛小丰为了能让事情在尾巴手术之后再败露,不惜去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来洗清嫌疑,只因伊无意中的一句“同性恋会强奸女孩儿吗?”;杨自道怕去医院会暴露自己胸前的纹身,选择在家处理骇人的伤口,差点丢了性命;而陈比觉7年来生活在智障的面具之下,虽说意在自己洗脱罪名,但最后还是走上了和兄弟们一样的道路。而到了影片最后,真凶的落网,让这三兄弟的结局更平添了一分悲壮。其实早在7年前,这三兄弟的内心就已经死了。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尾巴,为了不让尾巴知道抚养她长大的三个爸爸就是害她全家被灭门的罪魁祸首,他们选择了以死赎罪。用辛小丰的话来说,那一天过后,他们就像只有一只鞋还摇摇欲坠,掉或不掉,只是时间问题。在尾巴的未来有了保障之后,他们释然了。对三兄弟来说,鞋掉了,对尾巴、对自己,都是一种解脱。
两个硬汉的羁绊在我看来,伊谷春这个角色是最为矛盾、最为出彩的。他拥有及其敏锐的洞察力,高速公路上一个眼神的擦车而过,便能断定车上坐的是持枪的犯罪分子;他极重情义,听说尾巴要做手术需要钱,不但对辛小丰私吞赃款睁一眼闭一眼,更是拿出了自己不多的积蓄。他在几次出生入死的办案过程中,与辛小丰培养出了坚固的情谊。随着调查辛小丰的深入,多重矛盾在伊这个人物上重合、叠加,一面是深厚的兄弟情谊,另一面则是冰冷的法律。
一根烟,是伊和辛两人之间的羁绊。初次见面,辛慌张的用手捻灭灼热的烟头,引起了伊的注意;平时混在一起,两人经常烟不离手;高楼追逐死里逃生之后,伊第一件事就是颤抖着为辛点了一根烟;辛入狱之后,铁窗之隔,相视无言,伊又为辛点上了人生最后一根烟。可以说这小小的一根烟,为这两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打开了心门,所思所想都通过这火红的烟头显露了出来。
到了影片最后,那个操着浓重口音的壮汉,如同唠家常一般说出了自己才是灭门惨案真正凶手的时候。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伊的内心一定是极为悔恨。不过事已至此,只能继承辛的遗愿,好好的扶养尾巴长大。所以结尾处,伊终于脱下了阴郁肮脏的灰色外套,换上了一件阳光的绿色上衣,带着尾巴在海边玩耍。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影片当中的“同性情节”。伊和辛出生入死,就像两个孤傲于世的绝代高手,彼此惺惺相惜,个中情愫必有滋生。所以伊发现了辛与那个台湾富豪的奸情时,那个复杂的眼神,震惊是一方面,其中是否有“恋人”背叛的心酸与愤怒,导演并没有点明。曹保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自己在拍摄电影史是按照“兄弟情”处理的伊与辛之间的感情。不过,他不反对,也理解观众去这么想。
即便没有刻意强调和宣传,这些同性情节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恶意卖腐炒作的大帽子也随之被扣到了头上。先不说原著小说是如何处理,在我看来,同性情节只是正常的剧情需要,并没有强行卖腐炒作之嫌,各位观众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凌厉的剪辑与手持摄影
烈日灼心是一部类型片,但同时也在类型片的框架之内注入了强烈的导演个人风格。本片的摄影绝大多数都是肩扛摄影,抖动的镜头和变换的焦距都增强了本片的纪实感,也加大了对观众的压迫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剪辑,凌厉十足,像一把精准的游标卡尺,没有一丝误差。这样干练的剪辑风格使得本片的每一个镜头的信息量都极大,真正做到了毫无尿点。但凡有一个镜头不小心错过,便会对影片的完整理解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在影片的后半段,在一次伊与辛的谈话之后,辛突然一脸紧张的冲回办公室,在伊离开之后发现了玻璃板上的粉末,就是这么一个不到一秒的镜头,就交代了影片的一个转折:伊提取了辛的指纹,并再次怀疑辛就是灭门惨案的凶手。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剪辑风格,使得观众的内心始终被影片的情节牵着走,不容一丝和缓。
当然,本片的剪辑也并非完美无瑕,在一些动作戏和大场面的调度上,曹保平还是暴露了自己的短板。尤其是最后的高楼追逐戏,剪辑和调度是略显生涩的。而有些尴尬的特效运用,明显能看出扣图痕迹的绿幕镜头,也与全片强烈的记实感有些格格不入。
实至名归的“三黄蛋”
6月21日晚,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最佳男主角的殊荣由本片的三位主演同时夺得。这样罕见的三黄蛋立马在微博等社交网络里炸开了锅,一时间各种谩骂声和阴谋论不绝于耳。我相信所有看过本片的人都不会对这个结果表示任何的异议,随着影片上映,更多的客观评价会给那些无故谩骂的搏人眼球之士一记响亮的耳光。
如果说段奕宏和郭涛是保持了自己一直以来的高水准,那么邓超的表演则真正的突破了自己,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并不只是一个综艺节目嘉宾,更是一个真正的演员。
最后公映的版本是139分钟,比上海电影节放映的版本少了2分钟。在我的印象中,删掉的部分就是邓超最后的死刑执行。上影节中,这个片段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从紧张,到痛苦,到无助,再到死寂。邓超的演绎真实、残酷。
接受采访时邓超说到,自己在拍摄本片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进入角色的状态,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说,“整个拍摄期我都尽量不跟家里联系,拒绝探班,朋友找我也不出去。我很难从那个世界里面出来,也让自己尽量不要出来。”在拍摄完这个注射死刑的长镜头后,邓超与曹保平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所以说,邓超为这个角色的付出,与最后呈现出的表演是绝对值得这座影帝奖杯的。
要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完美之作,也是不负责任的说法。高楼追逐戏的调度略显生涩、窃听的房东下落不明和生怕观众看不懂过度啰嗦的结尾,都是遗憾的地方。而最遗憾的便是由于主角之一的高虎卷入吸毒事件,最后上映的版本中高虎的戏份被删去了不少,也导致了影片的角色失衡,只能通过结尾的主视角补拍来弥补。本片绝大部分遗憾都是因为审查的缘故,相信如果有导演剪辑版的存在,更加完整的《烈日灼心》一定会更加出色。
不过,即便并非完美,《烈日灼心》也是近年来最值得去影院观看的影片之一。可以说,《刺客聂隐娘》更多的是导演侯孝贤的个人表达和成就,其意义更在于其本人。而《烈日灼心》这样质量超高的类型片,才是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迫切需要的。
《烈日灼心》由一个黑暗的故事开篇,随着影片的推进,每一个角色都慢慢的暴露在烈日之下,其真心被显露、被暴晒。正如伊谷春所说:“哪一个人心里没点脏事儿?”烈日灼心就是这样,将每个人心中的脏事儿大大咧咧的拍给观众看。这,也许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
本文版权归【知影】所有,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烈日灼心》这部电影已经上映2天了。看到了很多的评论和分析。作为本片的摄影师,我不想再去说些什么,因为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烈日灼心》已经有了它应该有的位置和品质。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回忆文章。回忆在厦门拍摄《烈日灼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敬告:本文没有《烈日灼心》宣传发行部门和我本人的同意,禁止转载,违者负担法律责任。如特别需要转载,请联系我本人和《烈日灼心》宣传发行部门。)
《面对大海》
回忆拍摄《烈日灼心》的日子
那个时候,它的名字叫《不法之徒》。正如片名所示,其实不仅是演员所担任的角色,而且包括我们导演,摄影,美术,等等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被称之为“不法之徒”。只不过,我们的这个“法”,不是法律的意思,而是“成规之法”。
2012年的盛夏,正在街上百无聊赖地四处闲逛的我,接到曹老师发来的信息:剧本已经发给你。20分钟之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坐回了自己的电脑前……然后,大约80天后,我已经在厦门湿漉漉的街头,为这部电影选景了。
大概在我以往所有的电影当中,《烈日灼心》是最令我投入和焦虑的。它并非我故意厚此薄彼,而是强大的故事和深刻的人性剖析,激烈的冲突和扭曲,压迫着我一步步地进入故事和里面的人物。如果不全神贯注,凝神屏气去完成自己的摄影工作,我觉得我是不可能心安理得地离开拍摄现场的。我不敢辜负导演的要求和期望,更不敢浪费了演员们钜力万钧的付出。
现在回忆拍摄期间的日子,我首先忘不了我们工作人员住的酒店和导演及演员住的酒店之间的那条长约3公里的马路。每天晚上,我都会在这条路上来回。一般是步行。剧组派了车接送我,但是我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在这条乏善可陈的马路上行走,为我赢得了少许,并且难得的清静,好好放松自己的脑子,也好好地回顾自己每天的心得.......
真正开始进入创作状态恰好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经历——体验生活。在2013年春节之前的几天,我有幸和段奕宏兄(伊谷春的扮演者)一起到嘉莲派出所,体验了几天的警察生活。段兄是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他到招呼,合影。但是我发现,尽管他脸上露出笑容,但是他的眼睛却没有笑,而是冷静地注视着四周的一切人和物,试图找到打动他的东西,找到看似平淡的警察生活中的精妙之处。记得一次,我们两人跟着一个警察来到一座大厦顶部,处理一起跳楼自杀事件。那个警察叉着腰,熟练地劝说着那个跳楼者,场面一片怪诞。这个时候,段兄静静地看着,似乎眼中泪光熠熠。他点燃一根烟抽起来,来回踱步。我正好站在他的背后。通过他的背影,看到围观的人群,然后是烟雨朦胧的城市。当时我几乎立刻感受到了什么。什么?具体我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但是我敢确定,这一刻的心得,后来我投入到电影的拍摄当中。我想,不单单是我,段兄此时此刻的收获,也一定不会让它流失吧。
真正开始拍摄的头几天,并没有辛小丰的镜头,直到某一天的黄昏,导演说超哥要来现场看看。他没有解释原因,大概是来感受一下气氛,我当时想。很快超哥出现了,他在我们的拍摄场地走了走,然后坐在镜头之前。当时的目的是让导演看看他的特效化妆在监视器上什么样子,不过对我来说,当在取景器里面看到他的时候,意义就不一样了。毫无疑问,辛小丰是《烈》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内心最纠结,最无奈,最压抑的就是他了。如何在镜头里面创造一个生动,真实,又极具电影化的辛小丰,我一直没底。说实在的,我过去只在电影《集结号》中见过邓超,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阳光,鲜亮的youngman, 完全不知道如何能在银幕上创造一个另外的,落魄,底层的,青涩,甚至是狂暴的邓超。
他坐到我的镜头前,一个巨大的特写,我甚至可以在取景器里面看到他皮肤上的伤痕。这个时候,我发现他的瞳孔在微微地跳跃,然后嘴角略微抽搐了一下(可能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细微的东西,我注意到了,意识到某种不可言表的东西打动了我——慌乱,神经质,用愤怒掩饰自己的恐惧和自卑。我想我知道如何去拍摄他——辛小丰了。无论如何,不管后来他的表演是否重复了这些动作,但是,这个时候,我捕捉到了救命绳,捕捉到了一直在剧本和脑海中跳跃,模糊不定的身影。后面所有的拍摄我都遵循这一切,哪怕这些其实是偶然发生的。
的确,由于整个电影是肩扛拍摄的,导演把很大的主动权交到我的手里,于是摄影机称为我和演员们交流的最有效,最令人信任的工具。我可以扛着他肆无忌惮地靠近他们,不管他们有多么的不情愿。我把焦距推到最长焦距,这样我几乎可以看到他们皮肤上最最细微的细节,看到情感深处的极其细微的变化。然后我从容的退出,然后又进入。似乎我在和“表演”舞蹈。一切是那么的浪漫,那么的恣意,那么让然投入享受,直到导演一声“停”。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曹老师对我的信任。我们在正式拍摄电影之前,一起讨论过电影未来的方式。当一切都明确之后,我们两就不需要再过多的讨论了。
感谢导演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感谢演员们的表演提供了那么好的空间,任我发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小丰和自道居住的林间小屋。那是隐蔽在厦门植物园深处的一个石头屋。在他的一楼,小丰和杨自道栖息于此。凌乱幽暗的小屋,窗外是南方狂乱的植物。在这里面,有最最不可告人的秘密。小丰和自道白天所有的伪装全部放弃,疲惫地坐在那里,为一个小姑娘担忧,为未来担忧,为命运担忧。他们在小屋里面自由地表演,我精心地布置里面的光线,却随心地使用者镜头……
我记得某个下雨的夜晚,我们在这里拍摄一场邓超和郭涛的夜内。当时大家正在休息,我从外面的卫生间回来。当就要走回拍摄现场的时候,我突然抬头看见巨大的雨珠从天而降,晶莹的雨点被我们巨大的聚光灯照亮,犹如雪花一般飘然而下。我看见两个演员站在屋子前面,正在和导演攀谈。他们正在等待着我回来.......眼前这动人的一幕,让我感动。我幸运自己有了这么好的一份工作,这么好的合作者,这么好的一个夜晚。
毫无疑问,影片中最最动人心魄的是段奕宏和邓超之间的夺命游戏。他们两个人绝伦的表演,与其说我记录了他们的表演,不如说他们的表演赋予了我的影像以生命。派出所提取指纹,去往金元岛的公路,红酒庄耀眼的日光之下,等等,都是我作为摄影师以来最最难忘的瞬间。每一次,每当一个镜头结束,我总是告诉自己:其实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可能有最好的。因为他们的表演总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细微,却又强有力。我的镜头语言是否就是最准确的吗?我总是不能确定,但是客观上我不可能去尝试所有的可能性。是的,给一个摄影师最有力量的灵感动力是什么?现在我想是:人物——表演——气场。这三个元素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东西。无论一个场景有多么糟糕,光线有多么简单,但是一个好的演员,一个动人的表演,给了所有最有魅力的东西。我想不仅是我,导演一定也是同感吧。
段奕宏和邓超之间的表演对决,最生动的是影片中段,两人开车去金元岛的路上。在如此小的空间,如何表现两个之间那种令人窒息的尴尬,局促,甚至是紧张的气氛,是我的挑战。其实在车内拍摄,可以使用的角度就不多。一般来说,并不存在着什么别人没有使用过的角度。那么我们就从演员调度上想了一些办法。我们做了什么手脚?大家看了电影就知道了。不过对于我来说。当我从取景器看到前景邓超惊恐,但是却极力掩饰的眼神,后景目光如电的段奕宏,斜躺着看着邓超,脸上带着难以言表的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我找到《烈》应该有的气质。那一刻的兴奋是难以言表的。我记得那场戏拍摄结束后的几天,段奕宏兄拍着我的后背说:你的那种设计,使我的表演更加有力量。我很高兴,那种可以触摸到的高兴。
在拍摄中,导演压力是非常大的。相对于他来说,我却好多了。曹老师是一个要求非常严格的导演。尤其是在表演方面,没有那个人可以在他面前蒙混过关。即便是非常优秀的演员,可能因为理念的不同,也会和导演出现争执。我记得有一次,在拍摄段伊谷春听说辛小丰案件完全错误而震惊的一场戏。作为好友,我非常明显感到了段奕宏和导演在这一场的表演上有比较大的分歧。一个镜头结束,曹老师要求看回放。看完之后,他轻轻地摸着自己的脑袋,我知道这是导演不满意的表示。窗外,段奕宏在外面抽烟。导演犹豫了很久,轻声地问我:你觉得如何?我哑然。曹老师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也抽起烟来,沉默不语。我走到外面。外面天色已经昏暗。作为一场日景,天色发暗,对我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明天不可能继续拍摄这一场。正常的情况下,我会催促导演,注意天光不接的情况。但是那天我什么都没有说。因为这个时候,表演是一切。我问段奕宏,你感觉如何。他说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心。我明白了,但是却什么说不了。其实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但是却无能为力。于是我说:可能这场雨可以帮助一点点(本来剧本中没有提到下雨,是我提议改成雨戏,暴雨之下,那种精神上的逆转,可能更加有感染力。)
我不知道到最后,曹老师对于段兄在这一次的表演是否满意。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到两个极度负责的电影人,相互尊重,相互探索,在最大的合作中,努力保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我的幸运在于,我参与到这种电影执着的探索之中,并且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
痛苦和快乐总是如影随行。只有极度的痛苦,才有真正的喜悦。曹老师一直在纠结,纠结于电影的每一个地方的得失。他对电影的认真让我感动。于是在某一天,我看到窗外下着大雨,厦门吕厝的海滩之上,白浪滔天,大风不止。我向导演提出:要不到海滩上走走?或许感觉不错。曹老师不解:为什么要雨天到海滩上行走。我说,大家都在艳阳天去海滩。其实雨中的海滩也很有意思,很有诗意。曹老师被我说动了。
那天我们在海滩上说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虽然我们行走在雨中,但是曹老师似乎很高兴。我们估计说了不少和电影无关的话题。要知道,在拍摄当中,一个导演有心情说和电影无关的话题,一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郭涛先生和王珞丹女士,在这部电影是另外一极。他们有独立的故事。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很多精心拍摄的部分因为影片的长度限制,被迫剪掉了。不过,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日子,依然让我难忘。尤其是拍摄除夕夜,两人情素融融的那几场。在夜深人静的厦门街道,我们整整拍摄了一通宵。我扛着摄影机,在不停地焦距和焦点变化中,感受着他们情感的递进。几乎没有什么排练,一切我只能随机而动。但是,幸运地是,我的镜头变化和他们的表演在一起,形成了某种让人感动的东西。这就是电影。尽管我和郭涛和王珞丹在工作之外,极少交流。但是这不妨碍在开机的命令之后,在不长时间的虚拟情感世界中,感受两人爱的交流,每一句台词和眼神。冬日的厦门夜晚,有少许寒冷,从取景器里面看着他们的故事,头顶感受着冰冷的晚风。我想:这就是电影。
王珞丹全部的镜头结束之后,她请主要的成员吃饭,大家都去了,但是我没有去(不解释了)。王在电话中说她感到很伤心,因为敏感的她认为我在拍摄她的时候,并没有像拍摄邓和段的时候那样投入和用心。她真的很伤心。她的话很难用对还是不对来评判。其实在我的心中,没有太大的分别。只不过,电影的镜头语言是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化学反应。可能是因为戏剧冲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表演理念的差异。敏感的王珞丹感受到我的差距,尽管她错了,但是我依然想感谢她,因为她的敏感,难道不是一种对摄影师工作极大的重视和褒奖吗?一个女演员在意摄影师的投入与否,本身说明了她对于她的角色的爱和投入。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对不起。
随着拍摄结束的临近,主要的演员纷纷离开了剧组。我记得邓超完成最后一个镜头的地点是距离厦门市区几十公里之外的一个湖边的小屋里面。夜深了。导演宣布:超哥杀青了。 大家鼓掌欢呼。我没有鼓掌,也没有欢呼。外面很黑,人来回走动。我站在原地,正在发呆。邓超突然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说了声谢谢,然后登上汽车离去(在那握手之后,我有两年多没有见过他)。对于我来说:辛小丰离开了我的镜头。
在电影之外,我可能无法见到邓超,他太忙了,更谈不上交流电影的机会。不过,这没有关系,我已经认识了在电影中的邓超,一个超越我想象的邓超。我相信他已经完成了一个过去绝无仅有的角色,一个几乎很难复制的人物——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一天在厦门的拍摄,我记得扛着摄影机,跟着段奕宏走在阳光明媚的海滩上。伊谷春穿着从来没有的新衣服,带着微笑,兴奋地看着远处的孩子。海天一色,风轻云淡。沉郁,压抑的《烈》结束于这样一个镜头,太好了。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个镜头是段奕宏兄和我共同努力说服导演的结果。在一个巨大的,高于海面一百多米的高空,我站在吊车的翻斗里面,克服着呼啸的海风,摇摇晃晃的翻斗让我有些害怕。但是,眼前极目开阔,气象万千的海景,让我兴奋不已。两个幸福的人影,消失在蓝色的空气之中.......
从剧本的设置来看,伊谷春的出现必然预示着辛小丰他们的灭顶之灾。但是作为由段奕宏兄来扮演这个角色,在我拍摄的时候,却一直产生一种错觉:段奕宏会放过邓超他们。因为在段兄的眼神中,我看到的都是同情和遗憾,是挣扎和纠结。这样一个有情有血的男人,难道真的要至三个已经悔过自新的人于死地吗?在每一次拍摄到段兄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温暖在里面,一种完全的信赖在里面。他让我感到辛小丰的世界并不是只有苦难,依然有温情在里面。真的,我第一次不仅仅在剧本中感受到这一点,而且是在拍摄现场感受这样一种情感。在以往的电影拍摄中,我从来没有过。段兄所散发的那种成熟的坚韧,正义之下的隐痛,的确超越我在最早阅读剧本时期,伊谷春给我的想象。他如同沉寂的大海,平静之下孕育着无可想象的力量。段兄的表演,实际上为电影银幕的警察形象树立了另外一个新的标杆。这一切要感谢剧本,感谢导演,更应该感谢段兄对表演精神的执着。
......那是在拍摄伊谷春到看守所看望已经被关押的辛小丰的戏。无论是邓超,还是段奕宏,还是导演,还是我,我相信都被拍摄过程中的紧张,彷徨所折磨,但是我们真正找到了电影的魅力。要说这一场的光线处理,其实到没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对我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捕捉到两个人超凡的表演。我记得拍摄刚开始不久,外面竟然又下起了雨。邓超感觉不舒服,到外面透一透空气。无疑,这是本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情感交流戏,男人之间最后的对话。下一次他们见面,将是无言的诀别。在死刑执行室,他们之间虽然看得见,却是生死之别,隔着冰冷的玻璃。我看到邓超躺在车里面,静静地呆着,似乎在想着什么。大家,包括导演都在片刻的清闲中等待着。现场鸦雀无声。我坐在室内,周边没有任何人。非常安静。这个时候,我想到:目前我所做的一切是准确的吗?我总是有这样的不自信,总是怀疑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没有被我发现。
然而,我很快意识到,其实没有最好的方式,你必须永远处于思索当中,这就是电影的过程。结果不是目的,探索结果的过程才是电影的目的。
很快,看似漫长的拍摄结束了,大家离开了厦门。后来我和曹老师又去了一次嵊泗群岛,在一个犹如世外孤地的岛屿绝壁之上,拍摄完了影片真正的最后一个镜头。曹老师面对着只有五六个人的剧组,宣布全片杀青。我好像感觉一场梦终于醒过来。远处时深绿色的大海,浩渺无边。海风剧烈地吹着。导演,我,还有几个同仁,畅快地坐在绝壁之上,观赏着壮丽的风光。据说,这里是中国国土的最东面,太阳最早照到的地方。
《烈》就这这样完满的结束了。结束在如此富有魅力的地方,这让我感到一种欣慰。如果我们所有人:剧组成员,还有辛小丰,杨自道,伊谷春,伊谷夏都坐在这里多好啊。这才是电影呢:镜头前,你死我活,爱恨情仇。镜头后,亲如兄弟,谈笑风生。
感谢命运安排我能够如此幸运地参与到如此快乐的一段时光之中
很多朋友看到了这片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非常感谢各位,也感谢大家对电影《烈日灼心》的支持。关于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性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影视工业网”里面关于《烈日灼心》的摄影师访谈——在审查与尺度之间,镜头是平衡点。 希望里面的信息可以对朋友有所帮助。
我就想知道,那个真凶谁演的。我们几个一同去看的人都震惊了。简直演得太好了。跟真的一样。惊艳的演技。还有段弈宏眼神真的棒。
网友
@柯阿卡提供的资料,这位大哥信息如下:
王砚辉,云南话剧演员。话剧舞台功力一流。心花路放里面让黄勃唱歌的那个黑社会大哥就是他。
冰冷的画面里,一双手冷静地握着注射器,没有丝毫颤抖,十足的训练有素。扎好针之后,松掉橡皮管,注射器活塞被缓缓推动,管内液体迅速钻进手臂。
镜头一切,辛小丰泛黄的脸上表情呆滞,眼神没有十分的恐慌,亦没有过多的留恋,只有近乎解脱的平静。随后黑屏,再亮起,辛小丰脸型开始扭曲,瞳孔放大,注射液的“药效”开始发生作用;再黑屏,再亮起,更加扭曲,更加放大,伴随着抽搐;再黑屏,再亮起,冰冷的画面里,辛小丰颤抖起来,是痛苦的颤抖,生命在抽离,再度黑屏,死亡发生。
戏里,邓超饰演的辛小丰在这一个黑屏后彻底结束生命,也彻底得到其预想的解脱:用死亡的方式,完成所有罪责的自我救赎。戏外,坐在银幕前的大多数观众被这个场景震颤到,内心一方面会有对于死亡的畏惧,一方面又会有对于辛小丰的怜悯,压抑中 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如同黑屏之后切换到的伊谷春警官表情那样,充满了克制地惊惧以及无奈地怜悯。
据相关资料得知,导演曹保平和主演邓超在拍完这场戏时,两人抱头痛哭。那种通过电影感知到的生命抽离至死亡的痛苦,让两位创作者大为触动。观众亦如此。而类似的触动在电影《烈日灼心》里多次出现,有的包含着对人性恶的惊骇,有的包含着对人性好的感动,有的则包含着对人性压抑、恐惧、迷失、无奈、痛苦等多重真实元素的理解、同情与叹息。这种对人性的探讨使得影片具备了一定的深度,而罪与罚、情与法、感性与理性的多重矛盾冲突,又使得影片具备了较强的戏剧性。加上剧情上涉及的犯罪题材以及虽谈不上多么浓烈但也足够叫人紧张的悬疑色彩,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精彩。
1、阴郁而又湿漉漉的“烈日”
直到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银幕上才真正出现了“烈日”。而在此之前,影片几乎都流淌在阴天或者雨天场景里,像所有南方潮湿的气候一样,给人一种阴郁而又湿漉漉的感觉。
打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画面就是阴郁潮湿的。但这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说法,事实上,开头的好些个镜头,都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因为交代了一个“灭口案件”,有好些个案发现场的血腥镜头。而在随后的一系列镜头里,伴随着评书旁白,我们看到的镜头无一不是阴郁、潮湿甚至黑暗的。大多数场景都在夜里,大部分时候要么下雨要么在水附近(地下积水或海边),就连找个房子,也是在湿气较重的山林里。不多的白日场景里,也不见“烈日”,全是阴天。即便是在颇为高潮段落的楼顶戏里,算得上最揪心最灼心的时刻,也不见有“烈日”。
一部没有“烈日”的《烈日灼心》,如何“灼心”?
导演曹保平显然不是那种虚张声势的爱好者,他选择用阴郁潮湿的方式来表现“烈日”,实际上更为“灼心”。如同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阴天也好,雨天也好,黑夜也好,这种毫无“烈日”的画面带给观众的压抑感、恐惧感更加强烈,也更能体会到影片角色的那种境地:暗无天日。
是的,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这三个“犯下罪行”的人虽然在“水库灭门案”中暂逃法网,自由地过了七年,还各自有着一份职业,却很难说他们是在真正的“生活”。生活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负担,因罪责而深藏于心的恐惧,让他们的生活“暗无天日”:做什么事情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中,还有对罪行的负疚感带来的内心折磨。他们不敢参加公务员考试、被抢劫了也不敢声张、受了刀伤也不敢去医院,甚至连住的地方,也要躲躲藏藏,像地下老鼠一般,怕见光。这样的情境,如果纯粹用真实的“烈日”来表现,似乎有些过于“阳光”了,而用好几场雨戏及多数阴天这种阴郁又湿漉漉的方式来表现,则恰好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暗无天日”,以及内心的压抑、恐惧与煎熬。
作为观众,你不会不被这样的场景氛围所感染到。倘若你还记得那个暴雨如注的雨夜里,几个穿着雨衣的警察矗立在雨中的画面,一个远景,暴雨倾盆,浇筑小小的人,你会感觉到一股肃杀、寒冷以及惊惧,哪怕那里站的是警察。而在辛小丰被铁框困脚陷进积水中、杨自道受刀伤在小屋里自我缝针、伊谷春被辛小丰拉住悬在空中等桥段里,灰暗阴郁的画面让人感到压抑、紧张和惊恐,比烈日烘烤更灼心。
2、影帝的相杀相惜
上影节颁奖礼将“影帝”殊荣同时给了三个演员,缔造了“三黄蛋”的创举,一时引起热议,甚至不乏质疑者搬出了阴谋论的说辞。时至今日,大多数观看过影片的人看到了段奕宏、邓超以及郭涛的表现后,对“三黄蛋”给予了某种不约而同的认可,像一记闪亮的耳光扇向了那些质疑。
尽管质疑从来都是人的权利,不同的看法也应得到尊重,但对于《烈日灼心》的大部分演员而言,表演上的出色的确值得大面积的赞誉。当我们走出影院后回顾坐在银幕前观影的感受时,会想起那些由演员的精彩发挥所带来的“入戏感”。这种感觉将观众带入戏中,会不自觉地为其中的角色心生同情或欢喜,也会由此为剧情所吸引,心系其中的人物命运,关注其中的故事进展,甚至在不少时刻,感受到一股提心吊胆的紧张。
尤以段奕宏和邓超这两个分别承担着正义与罪责的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段奕宏继《士兵突击》里的袁郎之后,再次给观众带来了心生欢喜的硬派男人形象。没有太高的个头,没有白嫩的皮肤,没有俊俏的脸蛋,头发多数时候凌乱,造型基本粗犷不羁,谈不上有多少偶像气质。但你却会被他深深吸引,在于他那犀利而富有魄力的眼神,以及他整个雷厉风行、耿直真切、大情大义的处事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呈现了一个成熟男人该有的模样,也呈现了一个敏锐警察该有的风范。从他出场时的一身雨衣包裹下的凌厉,到抓歹徒时的勇敢,到掏出一张银行卡扔给辛小丰的情义,再到结尾一身休闲装扮陪伴小女孩的温情,段奕宏始终都能把严肃与随意、温柔与决绝、感性与理性拿捏得恰到好处。在许多女性观众眼里,段奕宏饰演的伊警官不可能没有女朋友。
而邓超则彻底通过辛小丰这个角色摆脱掉不少《分手大师》和“奔跑队长”带给观众的逗比印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演技超凡”的超哥。邓超是有演技的,这对很多熟知他的人而言似乎是个共识。在中戏时期,他就曾通过不少戏剧表演展现了他的这种功底。只是由于他所接演的不少角色都很难竖立他“有演技”的口碑,以致于许多人会轻易地被其逗比形象所带跑偏。事实上,《烈日灼心》辛小丰这个角色一开始是打算给段奕宏的,但后来由邓超出演,他也交出了一份叫人满意的答卷。甚至不止是满意。他所出演的辛小丰,无论是造型上打磨出了一个“有故事”的人的形象,还在细节表演上,很好地将一个负罪的、纠结的、痛苦的、备受煎熬的角色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与其说他的演出是一种对以往印象的颠覆,不如说他在吃透角色之后的职业发挥。
两场戏很能说明上述两位演员的表现。一场是被多数人不小心漏掉许多关键信息点的车内对谈戏(正是这一段,交待了许多可以解释后面人物和情节发展动机的信息,建议细看)。段奕宏饰演的伊谷春作为新来的警官为照顾自己比较欣赏的手下,陪同邓超饰演的协警辛小丰前往海边“取金鱼”。在行驶的车内,伊谷春颇为悠闲地抽着烟,然后极其自然地说起当年的“水库灭门案”,辛小丰则一边开车一边听着,也表现出一副自然的样子。彼时的剧情其实已经交代,伊谷春已经开始对辛小丰有所关注甚至怀疑,因此他的那份悠闲地自然,实际上是带着试探意味的。而这种试探包含着他作为警察敏锐的嗅觉,他斜躺在副驾驶靠椅上望向辛小丰的眼神,带着犀利的光,仿佛一双电眼。而辛小丰也已经意识到自己被盯上了,内心的惊恐和慌乱让他有些失了分寸,但他又不能表现出来,反而要装作很自然的样子。两人就在这样的“自然”中隐藏着各自的心思,而段奕宏和邓超亦在交替的反打、特写以及远近焦距的变幻中,相当出色地把这种带着掩饰的“自然”表演了出来。
另一场戏则是楼顶铐走辛小丰那一段。伊谷春和辛小丰共同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这种一起出生入死,以及辛小丰没有放开的手,让两人的相惜情感得以变浓。也让作为警察的伊谷春陷入了一种强烈的矛盾:在情与法,感性与理性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他很矛盾,也很累,甚至有些茫然,眼前这个刚刚救过他的人,刚好就是他所认为的罪犯,该如何处理?他点燃了一根烟,递给了还在喘气的辛小丰,然后做出了决定。警察上来,给辛小丰戴上了手铐。伊谷春非常不忍,但又必须理智处理,必须让法取代情。而辛小丰则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惊慌和恐惧,反倒是出奇的平静,他像如释重负一般,欣然接受。这一段表演里,邓超的表演扣人心弦,细节把握恰到好处,那种克制地平静,释然地放松,体现在他的眼神里,表情里,以及动作里,将人物内心表现得十分到位。正是这样一段表演,将观众带入戏中,并和伊谷春一样,心生出一份怜悯。
两人共同出生入死过,彼此欣赏,彼此相惜,但又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得不在面对罪与罚、情与法时,做出“相杀”的选择。伊谷春的内心纠结与辛小丰的内心煎熬,形成两个人物非常鲜明的个性。段奕宏和邓超的表演,将两者的内心戏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确够得上影帝殊荣。那根他们共同抽的烟,最终燃尽,化为一缕烟雾,却触动观者心弦。值得敬佩和同情的情感,流淌于观众的感受之中,很真实。
其他演员的表现也给影片提供了很大的支撑,无论是同获影帝殊荣的郭涛(那段负伤回家自我缝针的戏足够说服力),还是被扭曲掉面部形象的高虎,亦或是酱油角色的吕颂贤与师傅“杜志国”,都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挥。而王珞丹虽然可能因为角色本身要求的纯粹让她并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准,却也还是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一个属于她的人物表现。影片整体角色的造型几乎都谈不上细皮嫩肉那种“小鲜肉”风格,而是有棱有角、粗旷不羁,不大合韩范的柔帅,却饱含男人的粗砺气慨,十分有气质。加上画面的质感和服化道的朴素化,让这几个人物角色显得更加真实接地气。
3、人性拷问与爱的一声叹息
影片最吸引人的除了上述提到的演员表现之外,便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本身了。说它是近些年国内最好的犯罪悬疑电影或许有些夸张,但它的水准的确够得上大批量好口碑。改编自小说《太阳黑子》的本片虽然做了很大的调整,看起来脱离了不少故事的设定,却符合了电影表达所需要的叙事文本。故事的剧情充满张力,剧情引人,节奏得当,末尾的反转给观众带来不少惊艳之感,配得上精彩之评。只是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审核原因,电影的不少故事交待被删减,整体基调也被调整,多少给影片带来了一些不便于细细推敲的瑕疵。一些人物的动机和故事的走向给了精明的观众揪住进行质疑的空间,算是本片不可忽视的不足。譬如对有着窃听癖好的房东的背景交待几乎没有(据说未删减之前是有的),譬如高虎戏份的大量减少让陈比觉这个人物也变得不够立体,譬如对伊谷春师傅的交待也略显单薄,等等。可即便如此,影片还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精彩,还富有意义。
这种意义一方面集中在对人性的拷问上:面对曾经犯下的罪责,该如何得体地度过一生?面对情与法的纠结,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爱与痛的交缠,该如何进行取舍?影片通过对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三个人暗无天日一般的生活的展现,告诉观众哪怕是一时失手造成的罪责,也必将面临生活之不可承受之煎熬。即使你再费尽心思地谋求各种方式试图得体地度过一生,也终究逃不过法理或心理的折磨。罪责带来的压抑、恐惧会让你的生活蒙上灰暗,备受痛苦煎熬。伊谷春和伊谷夏则用理性的正义和单纯的爱证明了情与法当中,法终将超越情。
“太煎熬了”。辛小丰被铐上手铐时,没有惊慌,反倒平静,说出这句话后,感觉如释重负。压在他和其他二人身上的罪责让他们背负了太多心灵包袱,是一种煎熬,也是他们许多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理由:正是因为内心备受煎熬,而本性又是善良的,于是一方面会勇敢于抓歹徒、会追击抢劫者、会甘愿当“同性恋”,一方面,又时常陷入阴郁的心境,渴望心灵的自我救赎。而最后他们的赴死,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他们各自实现了渴望已久的自我救赎。
至于爱与痛的交缠,影片用三个负有罪责的“罪犯”共同赴死传递出了一个宏大主题:爱。是的,如你所知,影片里三个人最后的赴死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认为他们赴死的理由并不充分,甚至觉得毫无意义。但如果你设身处地的为影片中的人物想一想,你便会发现,他们的选择,其实包含了大爱,却也由此透出一份悲凉。辛小丰和杨自道之所以平静接受法律制裁,智商超高的陈比觉巧妙地逃过法律制裁仍选择死亡,一方面是心灵上终于得以解脱,一方面,则是为了小女孩“尾巴”的将来着想。后者所体现的,便是一种大爱:小女孩“尾巴”支撑了他们生活七年的勇气和希望,他们不想因为那个实在太残酷的真相而影响小女孩的成长,于是选择用死亡的方式让这种影响减少。实际上,如果你真有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便不难发现,影片里最具悲剧色彩的,其实是小女孩“尾巴”。出生之后便失去了亲人,成长过程还遭遇病痛折磨,必然会被知晓的真相如果放在将来,那也是对她一种巨大的打击。所以,无论是三人赴死也好,还是伊谷春兄妹的热心照料也好,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也正是影片最后的爱的回归,才让几个角色形象得以升华,即便是他们有过罪行,也还是会为他们内心的善良所激发出的爱而感动。而影片反转出来的一个“真相”,则更添加了那三个角色值得同情的理由:原来他们并非大恶,那个轻描淡写地交待罪行的家伙才是真正的大恶。到影片最后,你会发现,那几个被认为十恶不赦的人,原来并不是恶人,而是用死亡传递了大爱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不禁会为之发出一声叹息。这叹息包含了同情,包含了惋惜,也包含了影片所反映出来的某些真实。
那一剂注射不是电影结束,结束是在一片烈日下的海滩,那意味着某种光明,意味着某种美好,这美好里,没有灼心,只有希望。
PS:我尽量保持不剧透和评价客观的原则,希望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如有不足,欢迎交流。本文为作者原创,谢绝所有不打招呼的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