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当家,那么多的“熊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到底错在哪里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尤为重要!!!古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千古传唱的美德佳话。孔融,黄香这样的懂事明理,德育兼修的小孩子已经成为现在很多父母心里的"模范孩子"。

  而今,大相径庭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科技更新迭代的发展,新闻媒体报道上,人们日常口头闲聊中,熊孩子的雄伟"战绩"层出不穷。

  2019年7月2日,贵阳10岁男童高空抛灭火器,一名女子被砸中身亡;7月30日,海南13岁的徐淑丹和爸爸争吵后,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门,直到3天之后家人才找到她。10月国庆节,重庆永川9岁的航航暑期迷上了"手游",人小鬼大的他知道自己装备不行,于是偷偷地拿着奶奶的手机买了2000多元的游戏装备。以上,网友统称这些调皮的孩子为"熊孩子"。古话说:"养不教父之过"。那父母确实有大部分的过失吗?

  那父母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尽可能减少到避免发生这类不愉快事件呢?

  莫慌莫慌,先看看几种父母家庭教育误区。

  1. 特立独行,自以为是

  2. 过度溺爱,不能让孩子接触事务,得到锻炼

  3. 总是自据高人一等,喜欢干预、打断、制止、批评、责骂孩子

  4. 情绪化严重

  5. 无论什么事完全以孩子为中心

  针对以上几点做出下面说明。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很年轻,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带娃的"一套"法则。有一部分父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加于孩子身上,不行和不好是他们经常的打压说辞。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一般没有主见,依赖性很强,同时表面性格软弱,但实际上孩子内心渴望挣脱束缚,渴望自由。到青春期很可能会做出令父母目咂舌不已的行为。现在每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例子不在少数。同时他们的内心可能走向一个死胡同,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理伤害。

  而另一种完全相反,这种父母以孩子为他们整个世界的中心,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商场里呼风唤雨,上千块钱的玩具,只要孩子哭闹一番还真是拿你没辙。这不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在地铁上,一个小孩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拳打脚踢。两个老人坐在那儿竟一言不发,束手无策!网友朋友们可真是"嫉恶如仇"。"一巴掌呼他脸上,现在不教以后更加变本加厉"。某网友气愤直呼。

  莫慌莫慌,下面几个方法让你直观孩童教育。总有一款你觉得合适的方法。

  1. 多夸,多赞美,多用褒义词汇

  "你看看隔壁谁谁家的孩子","你怎么连这个也不会啊"。很显然这种说话方式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责备,恼怒,抱怨,以及不成文的比较。

  其实,我们父母需要的是鼓励他们,多赞美他们。"这个你怎么可能不会,我相信你可以的","这次没达到预想,没关系。下次一定能做到"。

  多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体现出来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难道您不觉得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进步嘛?比起精英教育,这种"大众教育"才是被孩子们所更容易接受的。

  2.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这两个个体的榜样。爸爸爱妈妈就是孩子"爱"他人尊重他人最好的榜样。只有家庭和睦,和和美美。孩子性格秉性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才能温如碧玉,稳如磐石。爸爸妈妈孝顺爷爷奶奶,我们这辈人尊敬爸爸妈妈,这是个香火传承,绵延不绝的美赞。

  3. 制定原则底线,注重精神教育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制定,是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国家的安稳之要。明文规定的目的是不要危言恐吓,勒令和命令。而是要事前告诉孩子原则底线在哪里。父母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互相督促的角色。要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真正的意图。

  例如,孩子一天玩手机最好不能连续超过2小时。而父母则是不能多喝酒。目的是让孩子知道长时间玩手机伤害视力。多喝酒不利于肝脏健康。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要身体力行的做表率。制定符合孩子发展需求且能实施的底线方案,势在必行。

  4、不要过度宠溺,培养孩子独立性

  过度宠溺是现在父母经常会存在的一个问题,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类问题更是严重。防止过度宠溺,与孩子朋友式的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交朋友,探索未知事物,同时做好把关,禁止不健康的危害行为和思想的传播。每个家长可能看到孩子跌倒会第一时间抱他起来。难道鼓励他让他自己爬起来这个行为不是更加有效吗?

  家长要适时地放手,对于孩子的一些爱好,要予以培养,孩子可能喜欢舞蹈、音乐、绘画等等,家长要好好引导孩子,让孩子把爱好或兴趣发展成特长。就拿绘画来说吧,如果父母觉得报兴趣班太麻烦,其实可以通过一些少儿在线美术的教育平台,让孩子得到1对1的美术指导。

  (走路轻微摔倒)等孩子以后发生这种事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依然会勇敢坚强地爬起来。孩子可以独立反应这个事件带来的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它。

  教育伴随着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教育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因人而异。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建立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多了解孩子,多听听他们的想法,才是一切的前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