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籍籍无名,28个字的一首诗,为何让日本人痴迷千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到四川。比起烽烟四起的北方,江南还算安定,所以不少文人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躲避战乱,其中就包括一位当时籍籍无名的诗人。他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写了一首七绝诗,虽仅仅28个字,但却让日本人痴迷了千年岁月。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虽刚刚步入仕途,但却不得不避乱南下,漂泊于江淮。时值一个深秋的夜晚,他泊船在苏州城西枫桥附近,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难眠。天快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洪亮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空旷寂寞。于是他感到诗意涌来,提起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画)比起同一时期的李白、杜甫等人,张继可谓声名不显,但这首七绝诗却让他留名后世。诗中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不仅历代为人称颂,甚至很早就风靡到了国外,日本的小学课本中就收录此诗。

  清代国学大师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说:“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由此可以看出什么呢?那就是这首诗在日本算得上家喻户晓,每个小孩子都会背。

  寒山寺哪怕是高官政要,也对这首诗评价甚高。2006年,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第一次来到苏州。他称:“苏州和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 ”

  那么问题来了,即使日本人对盛唐文化情有独钟,那唐朝的诗篇足有5000首,为何日本人唯独痴迷这首《枫桥夜泊》呢?

  寒山寺1.这首诗浅白晓畅而又意境深远。日本虽然倾慕盛唐文化,但如果是太深奥的诗作,他们琢磨不透的话,就根本谈不上喜欢。日本人历来就喜欢读那种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诗,白居易就在日本的诗词文学中地位很高。另外,《枫桥夜泊》一直出现在小学课本中,可见并不是一首难度很高的诗。2.日本是一个崇尚哀婉的民族。他们认为樱花凋谢的时候最美,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感伤文学,还有日本国歌《君之代》,都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前文提过,张继是因为避乱才与寒山寺不期而遇。所以《枫桥夜泊》的背后,是一位落魄诗人在飘零已久,触景生情的咏叹。这种清冷的风格,就像日本的清酒一般,很符合他们的胃口。日本的文学作品,一直对这种凄苦孤冷的咏叹风格极为推崇,而将这种风格做到极致的《枫桥夜泊》,自然也就触动了一代代日本人的心弦。3.日本人有一种浓厚的“寒山”情怀。据说寒山寺刚建成的时候,名叫“妙利普明塔院”,一直籍籍无名。后来,因为两个和尚“拾得”和“寒山”的到来而改名为寒山寺,并逐渐有了名气。寒山和拾得都是当时的得道高僧,二人每天都在寒山寺内谈禅论古,吟诗答对。在寒山圆寂后,拾得东渡日本,来到了一处名为萨提的地方,开始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寒山的诗也随即在日本流传开来,因为诗意简明,一直深得日本人喜欢。后来,日本人为了纪念两位高僧,便在日本建了一座山寨版的“寒山寺”。

  寒山寺钟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寒山寺也成为中日之间友好的象征。每年的元旦和除夕,很多日本游客都纷至沓来,扶老携少到苏州,来聆听那诗中虚无缥缈的的寒山寺钟声。今月曾经照古人,寒山寺的月亮如初,但因唐时的旧钟被日本人大隈伯偷走后下落不明,现在的钟声已不再是诗中那令人神往的钟声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