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十年以前,我们是这样过年的!

  最近几年,好像我们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说到“年味”这个词,我们都说现在过年是愈发的没有年味了,起初以为,年味是一种热闹,后来才发现,年味是好几代人再也回不去的那些记忆!

  年味儿就是杀年猪

  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

  过去在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猪,可能是为了卖钱,可能也只是盼着过年时有肉吃,平常很少有人家杀猪,唯独过年时候是个例外,一来庆祝新年,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二来招待亲朋好友,感谢过去一年的帮助;三来可以腌成腊肉,改善新一年的生活。

  年味儿就是打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南方习俗,这可是个体力活,全村人凑在一起打,互帮互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

  年味儿就是穿新衣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大年初一这一天,穿上新衣服开始出门拜年,穿新衣也有驱邪降吉祥的寓意。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在过年穿新衣。

  年味儿就是打扬尘

  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简单来说,就是在过年之前给家里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里外都干干净净,迎接新春。

  年味儿就是送“灶王爷”

  传说灶神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里的长者会敬香,并供上用自家最好吃的东西,以希望“灶神”能说上几句好话,照佑全家安康。

  年味儿就是办年货

  过年年货的演变史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商品物资极大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年货的档次也提高了。

  年味儿就是贴春联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代人们用“桃符”驱鬼避邪,后来渐渐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人们把自己的愿望都写在了春联上面,更讲究的是在不同分房间外贴上对应的联,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年味儿就是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年味儿就是拜大年

  初一早晨,小一辈起床后要先长辈行拜年之礼,老一辈的也要准备红包给儿孙们,以驱不吉。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拜年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年味儿就是收压岁钱

  压岁钱不在多少,用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年味儿就是放鞭炮

  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渴求安泰。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燃放时热闹非凡,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除夕那天,用餐之前必要放上一串鞭炮,午夜零点,也要礼炮齐鸣,共同庆贺新的一年来临。

  年味儿就是各种庙会表演

  一般在正月初七八的时候,各村各寨的业余文艺团体便开始浓妆淡抹粉墨登场,在临近的村子里开始巡演,各家各户也都在这一天全家到场,共同庆祝。

  年味儿就是拍一张全家福

  家家户户有了第一台相机之后,过年时总是会留下一张全家福,然后精心的装裱,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一家老小,和谐而欢乐,当儿孙各自远走他方,在过去那个通讯不方便的年代,全家福便一度成为家中老人唯一的念想。

  年味儿就是难得的玩具

  小时候,好像过年的时候,玩具枪大概是所有玩具中最畅销的,不管在哪,几乎所有的小孩子受伤都是握着一把玩具枪,可能是由于电视剧的影响,仿佛有了那把”枪“,自己就拥有了全世界。

  年味就是一家人看春晚

  那时候是没有智能手机的,吃完年夜饭,可能都来不及收拾,一家人便齐刷刷的围着火炉看起春晚来,时隔很多年,可能还是觉得那时候的春晚才最好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