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卓越的革命理论家,出身官宦,母亲却因无法忍受贫困而自杀

  瞿秋白,原名双,号雄魄,后改名爽,字秋白。五四前后发表的作品多署名瞿秋白或秋白。二三十年代使用过的笔名和别名有一百多个,如巨缘、维它、史维它、屈维它等。1899 年1 月29 日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瞿西同曾任江西候补知县。父亲瞿世玮长期无业,擅长山水画,通医道。母亲金璇,通晓史书,长于诗词。

  秋白很小即开始学画和背诵唐诗名句,5 岁入塾馆,6 岁入小学堂,10岁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12 岁时辛亥革命爆发,他决然剪掉辫子,表示对推倒清皇朝的拥护。

  瞿秋白的虽然颇有些家世,但是少年时却受过不少磨难。由于其父母都生于雍容富贵之家,但是都没有谋生的技能。随着新社会的到来,瞿秋白的家道只能一天天没落。1911 年,瞿秋白家因担负不起房租,全家搬到瞿氏宗祠居住。从1914 年起,开始靠借债和典当家产维持生活。1915 年夏,瞿秋白终因学费拮据而辍学。他母亲经受不住家庭破产、爱子失学的痛苦折磨,于1916年初服毒自杀。秋白在《哭母》诗中写道: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后来瞿秋白前往武昌投奔堂兄瞿纯白,并考入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次年春又随堂兄到北京,入北京大学旁听。9 月考入北京政府外交部设立的俄文专修馆,主修俄语。这期间他对俄罗斯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瞿秋白开始注意阅读有关方面书刊。从这时起到1919年前后,是瞿秋白的思想形成期。1921年初,利用采访机会,瞿秋白到了莫斯科。在俄期间,瞿秋白参加了各种大会,并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俄文班讲授中文,还担任俄国教官的翻译。期间,瞿秋白还多次受到列宁、托洛茨基等俄国领导人的接见。1922年1月,瞿秋白出席远东各国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担任大会翻译工作。

  1922年12月21日,瞿秋白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于1923年1月13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

  瞿秋白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看问题也非常准。1927年3月,毛主席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瞿秋白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他将这篇文章改名为《湖南农民革命》,推出了单行本,并于4 月11 日深夜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他指出:“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由此可见,瞿秋白眼光独到,只可惜,他去世得太早了。

  1935年2月,瞿秋白因患肺病,没能跟随红军主力长征,只好留在江西瑞金。不久后,为了治病,他又转到福建,决定前往香港。不料在福建境内被捕。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押期间写下了《多余的话》。6月18日早晨,瞿秋白在罗汉岭被杀,年仅36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