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美情感:我本善良

  善良,这是一个很单纯的词,容易领会。早想把它放在道德的层面上的话题来说,怕人言小题大做。

  古人崇尚君子,因君子道德高尚。君子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里却没有善字。

  现实生活中,身边同事朋友交流,偶尔会敞开心扉说一句“我很直率”,很少听说“我很善良”。

  仔细推敲,君子八德虽无善字,却字字都含善意;身边同事朋友,真正直率者,都有一幅抑恶扬善的心肠。

  我认为人性本善,展开善良话题,只因年岁渐长,感触渐深,与同事朋友分享,权当在朋友圈发个旅行途中的照片吧。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注重善良传承的。“人之初,性本善”传承千年的启蒙教材《三字经》是把善放在首位的。《周易》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孔子、孟子都把“仁”、“与人为善”作为全部学说的核心。

  相信众多关于善的经典之论我们都不反对,但这些经典之论在现实中成了孤独的呐喊和呻吟,在文化话语中也越来越暗淡。

  先看影视作品,本是人类灵魂的温床,却讳言人的灵魂应有的归向,规避人性价值的指向。一些古代经典作品,被改编后,从头到尾充斥着过度的机谋、权术和残忍,一片刀光剑影、争权斗利,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相互猜忌,奇谋百出,最后亲情撕裂,满地鲜血。

  再看书店的架子上,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成排成叠的书籍把善良挤到了哪个角落,映入眼帘的是不同版本的《厚黑学》、《驭人术》、《计谋学》、《糊涂学》、《低调处世与做人的艺术》、《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等等,勿视做人的根本,宣教获益的手碗。偶尔看见与善良有关的却是引经据典论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观点。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出炉了,有的大学生在校表现极好,十分尊敬授课老师,从不缺席、迟到,认真听课。让授课老师感动不已,与之共同研讨、撰写毕业论文,帮其找合适工作,当学生毕业找到合适职位后再不联系。“精致利己主义者”说法来自国内某名牌大学一位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慧、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当然,文化阵营里也有颂杨人类至善至爱的文学经典。如金庸的作品,金庸笔下的段誉、郭靖,淳朴善良,甚至有点呆,天赋不高、福气好,认真、执着,最后成为大英雄。像杨康、欧阳克这些聪明的、偷奸耍滑之徒,是没有好下场的。金庸作品里淳朴善良之人都有好结局,能够最后继承绝学,成为一代宗师,时代楷模。

  《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人民日报》曾评价:“金庸将武侠写成新经典,思想饱满,通俗而不媚俗,萃取传统注入现代精神”。

  在民间的书架上、在学者、文人的书架上,金庸作品占了一席之地。但这样的作品在书海里几乎是凤毛麟角,正如金庸笔下的大侠,虽存在于芸芸众生,但难见其身影。

  学会生存是人生的必修课,人都希望成为强者,但若丢掉了本性,便会过度崇拜力量、果敢、铁碗和手段,而把温情诚实、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把善良看作是无用的别名,慈悲看作是弱者的呻吟。这种观念,越是在社会底层越是普遍。自以为是的强者,与他人有利益交织时,显示自己的强大,蛮横不讲量,多占多要,强占强要,得一时之势,达到目的。大概那些恶棍、刁民、泼妇就在这类人群中脱颖而出吧。他们的生存哲学又潜移默化给下一代,可能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将是可怕又可悲的。

  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言论:不读书没文化是多么的可怕。但我觉得,不善良才是最可怕的,人可以不读书,可以没文化,但不能不善良,不读书、没文化又不善良,那可真是最可怕的。

  强与弱是不能只看表象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要本质的看、综合地看、立体地看、长远地看,世俗老道,善于左右逢源,可能一时会成为强者,会获得很多光环,而本分、柔和、善良可能一时会成为弱者,会吃亏、会受欺压,但最终享誉受宠、享恩受福、长生长寿的属于后者,善良的人绝对是笑到最后的。

  《倚天屠龙记》里九阳真经有个口决,值得品味:“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