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这样的电影,不应该被骂!

  但不管是步兵、炮兵、工兵还是通讯兵,他们都是战争中强大且不可或缺的存在。不管是前线还是后勤,都值得被看到、被铭记。

  《金刚川》上映两天,关于它的最大争议在于:三个视角讲述一个故事,内容重复显无聊;两个月的拍摄时间,让观众质疑它是粗制滥造。

  

  

  但这个问题在小8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如果观众看了新闻,请结合时事,再想想、仔细想想拍摄《金刚川》的意义和必要性。两个月能做到这个水准,很牛了,当然了,也可以更好。

  

  看了很多观众在吐槽,言之有物,但小8觉得《金刚川》瑕不掩瑜,整体来说是一部佳作。战争片不好拍,这么多年,叫好又叫座的战争片,十个手指头数得过来,现在《金刚川》也可以算进去。

  

  首先,《金刚川》整体结构清晰,矛盾点、故事线也很清楚,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这时就会有观众要问了:明明二十分钟就可以讲清楚的事,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

  

  因为,战争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不是一个连、一个兵种的事。我们常见的战争片,通常会着眼于以班为单位,或者以一个兵种为单位,去着墨刻画人物形象。

  但在《金刚川》,以三种人物视角,讲述同一件事,也能让观众更好的去理解,战争中,每一个参与者的牺牲和壮烈。

  

  以高福来、刘浩为首的步兵,是主要作战部队,是冲在前线的冲锋员。但同样他们还是块砖,革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以张飞、关磊为首的炮兵,是守护神。十个人、两门炮、有限的弹药储备,对抗敌方密集的高精尖武器轰炸,守护数万大军的渡桥任务。

  

  

  以闫瑞为首的工兵,是这场渡桥任务的关键,他们在敌人一次次的轰炸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抢修,高效率让敌人都为之惊叹。闫瑞这个角色,及工兵兵种着墨太少,也是《金刚川》的一大遗憾。

  

  还有以辛芹为首的通讯兵,他们是战斗中的信息生命线,哪怕炮弹已经来到跟前,准确完整的传达讯息依旧是他们坚守的信念。

  

  其次,《金刚川》把对手视角单独做成一个版块,这让我们知道,在战争中,敌人绝不手软。我们在为先辈的牺牲而流泪时,也要记得敌人侵略和攻击时的狰狞嘴脸。

  

  而且从对手的视角,看我们的抗争,他们不解、恼怒、震惊,但转化成我们的感受,就是:感动、震撼和热血。

  特别是最后的人桥,不少人都觉得,这不可能实现,太夸张了。但是在那个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可爱的人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任务”。看到人桥之后,“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就是力量”不再是口号,而有了具象的意义。

  

  但就在电影视角分散、场面宏大的情况下,导演依旧花了心思去表达细腻的情感。

  比如战友情,刘浩心心念念,希望给自己死去的战友带回去一枚奖章;张飞得知关磊战死后,跌跌撞撞的冲向驻扎地,还吹起哨声暗号。

  

  

  还有少年情愫,当时参战的士兵,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男孩碰到女孩,还是老乡。两人互知姓名,却从未有过沟通和交流,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一句话,是:前线见。

  

  当然最最珍贵的,还是战士们为保卫家国,不惧生死的勇气。数万战士,每个人都有这种勇气,而这勇气在张飞身上体现得最为极致。

  张飞个子矮小、舍不得用炮弹,还被师父关磊揶揄。但他却在断了一手一腿的情况下,拖着残躯击落了敌军的战斗机。

  

  当张飞念出那句“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时,毫不夸张,小8在电影院泣不成声,现在想来都忍不住鼻酸。这种含蓄的悲壮直击人心,每个时代都有英雄!

  爱国教育,不是只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爱国教育是不管我们身处哪个时代,都得好好听讲的一门课。《金刚川》这本教材,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