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权谋斗争真的很幼稚吗?情节逻辑上存在硬伤

  评论家毛尖曾经对《琅琊榜》有过一个非常尖锐的评语:

  《琅琊榜》里,一个被反反复复思考的问题是,梅长苏到底凭什么,让全剧人民都膜拜他?我看过来看过去,梅长苏的智识也就那么回事,到底是什么?脸蛋吧。

  这个评语在剧谜们狂热的追捧中必然会被口诛笔伐,但静下心来想一想,真是一语中的。《琅琊榜》的大火主要就是依靠胡歌等人精湛的演技,让这个本身较为幼稚的权斗故事走入了大众视野。

  为什么说《琅琊榜》的权斗幼稚呢?因为它既不符合现实的生活逻辑,也不符合小说的故事逻辑。

  

  众所周知,小说的中心在于人物的塑造,一切情节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然而《琅琊榜》中主角们的人设却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誉王萧景桓,一个身份有很大隐患的皇子为何能与太子打擂台?

  誉王虽然尊皇后为母妃,但实际上却并不是皇后嫡子,而是庶出,其生母为祥嫔,这个人物在电视剧和小说中有不同的设定。小说里只是将其当作一个普通的嫔妃,没有更多的刻画,但电视剧为了彰显矛盾,将其设定为滑族的玲珑公主。

  当年梁帝迎娶玲珑公主,接受了滑族的投降,但不久背信弃义,使得滑族反叛,玲珑公主逃离梁国回归本族,后被赤焰军剿灭。

  誉王萧景桓正是玲珑公主的儿子。

  

  这一段历史梁帝非常清楚,无论是牵涉到滑族的隐患,还是后来赤焰军的冤案,誉王的身份都是非常敏感的,当年参与此事并知晓誉王出身的人依然在世,比如夏江、滑族璇玑公主的下属、夏江的夫人,甚至言侯等人也可能知道内幕。

  那么梁帝为了牵制太子,选择这样一个隐患重重的皇子来扶持,就显得很愚蠢。即使誉王再如何聪慧,讨人欢心,但上升到其统治稳固的层面上,思维正常的帝王都不会掉以轻心。

  其次是靖王萧景琰,一个备受冷落猜忌的皇子如何能做到军功累累?

  靖王的出身也有问题,他在赤焰冤案前后的遭际是有明显差别的,之前享受正常的皇子待遇,之后却一直被梁王冷落和疏远。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其从小由祁王教导长大,又和赤焰军叛逆林殊关系莫逆,再加上其母亲又是随林家宸妃入宫的医女,他本人又多次表露对当年赤焰冤案的怀疑态度,所以备受梁王猜疑和讨厌是正常现象。

  但是,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里,靖王远离朝堂纷争,但却四处带兵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个设定就有点草率了。

  梁帝本身就是依靠军队支持夺得的皇位,竟然会放任这样一个不得宠的皇子频繁率领军队,他难道不怕靖王萧景琰心生不满,举兵造反吗?

  

  之所以说这两个皇子问题很大,是因为梁帝明显还有其他几个皇子,即使再平庸,也不至于愚蠢到无法历练出娴熟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两个“受重用”的皇子人选就显得很离谱了。

  而除了庙堂之外,江湖上的“江左盟”更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承平日久的社会里出现的江湖组织都是有正经地位的。像某某镖局、某某山庄一类的组织,基本都承担一部分的社会分工,有的是百工之属,也有的是庄园地主等等。 但是“江左盟”是什么呢?

  

  这个“江左盟”在刚刚出场的时候就视人命如草芥,弄死了京城显贵的奴仆,让其他地方的江湖势力不敢越界,在之后的剧情里,劫官府的银车,去灾区散银,派遣高手在京城公然斗殴,监视京城显贵们的一举一动……

  这种种行为都足以说明,“江左盟”就是一个公然造反的组织,更何况其“江左梅郎”、“麒麟才子”都有“得之可安天下”的流言了,梁帝竟然还能允许它存在如此之久,甚至在梅长苏来到京城搞风搞雨的时候,还赐予其客卿身份?

  所以说,《琅琊榜》里的剧情冲突太过牵强,存在了太多刻意的痕迹。这里面的人物,从梁帝到太子、誉王,再到梅长苏等江湖人士,行事风格都显得不合常理。

  

  《琅琊榜》中的主要人物多数都有些“扁平”,好人极好,坏人极坏,人物的“好坏”是提前设定死的,既没有变化的过程,也没有更改的可能。

  这种“扁平人物”的刻画方法不是说没有好处,但一般用于戏剧当中,就像脸谱一样,便于观众的识别和记忆。但小说因为更贴切实际生活,情节更为丰富复杂,“圆形人物”的刻画要更合适一些。

  “扁平化”的设定,不可避免地让情节的发展缺少了变化,梅长苏的智计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全靠同行衬托。

  主角光环的存在,于古今中外很多小说里都是常态,只是梅长苏的主角光环在《琅琊榜》中太耀眼了,以至于他像开了挂一样,几乎每次都能提前知道剧情的发展。

  

  看看梅长苏的条件就知道了,身边不仅仅有一个开挂的江左盟和琅琊阁,几乎所有情报都能先人一步拿到手里,甚至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时空的限制,为的就是先一步得到信息提前布局然后坐等敌人手忙脚乱;然后还有一群武林高手为之效命,以至于江左盟的武力值碾压了整座江湖,让其他人连掀桌子的能力都没有,挨打了只能立正。

  除此之外,梅长苏似乎找到了对手所有的弱点。随随便便救个人,然后把誉王的庆国公拉下马;随随便便买个园子就能翻出来兰园藏尸案,折断太子的臂膀。杀个人、换个囚都能提前预知,甚至为了彰显其布局,还特意请来了别国外援扳倒了谢玉,自己都不用出面,仅凭一枚玉符就能请来文坛盟主为其当廷辩礼……

  但是,在此阶段里,梅长苏的对手们在做什么呢?他们什么也没做,只会被动挨打。

  

  好不容易抓到赤焰余孽聂锋以为能扳回一局,结果整个事件的节奏又完全都是梅长苏和靖王在掌控;即使连誉王造反这种危机时刻,梅长苏都能想起来有一条小道能请到援军。似乎他们每一次都有把对手的优势变成自己主场的能力。

  这样的写法并非是个例,而是贯穿了整个故事,都是同样的套路。

  那为什么《琅琊榜》这么火热呢?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就是编剧与作者是同一个人,海宴第一次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就是自己的作品《琅琊榜》,所以删去小说里冗余人物、剧情的同时,完整保留了整个故事的结构,尽量做到了原汁原味。这一点在很多大火的网剧里,像《庆余年》、《赘婿》、《雪中悍刀行》等都没有做到。

  这个做法让故事讲述的逻辑比较清楚,还收获了原著党的好评。

  

  第二点就在于演员的演技上,这也是主要原因。《琅琊榜》的主要人物选角比较细节,甚至连身高其实都配合得很合理,颜值也都在线,演技也都不错,所以让观众赏心悦目,自然就忽略了故事本身的硬伤。

  但如果扒掉这层外衣,《琅琊榜》整个故事就是一出“王子复仇记”的变体,正邪对垒,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故事模式的“老生常谈”,优势就在于这个套路写起来比较简单,还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琅琊榜》是经不起推敲的,小说只能作为一个架空的故事来读,电视剧也只能作为一个欣赏演技的艺术品来看,毕竟其权斗的幼稚使得它不能被套入正常的生活逻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