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股市“庄家”的鼻祖,曾掌控数百亿资产,在股坛叱咤风云

  在许多圈里人看来,张少鸿称得上是证券期货业的顶级操盘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庄家”概念的始作俑者,更是市场上公认的“庄家鼻祖”的概念级人物,《操盘手》《风云录》《私募》等书和影视剧无不以他为主角原型。

  资本江湖,每天有无数创富神话或成或败,每天有无数神龙大侠或沉或浮,但总有一些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令人难以忘记。

  张少鸿,曾经的读来读去读书社股份公司董事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他的儒、他的神秘连同他在中国期货市场中的狠和张扬,在20世纪90年代,曾那么深刻地牵连过广大投资者紧张的神经。

  1961年1月10日,张少鸿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县白壁乡张家庄村。

  18年后,这位寒门弟子考进了河南省金融管理学院。完成学业的他进入银行工作,彻底跳出了农门。

  1985年,待不惯机关生活的他毅然辞去公职,开始自主创业。

  1987年,他在郑州注册了个体性质的“读来读去读书社”(简称“三读”),规定任何人只要交10元押金、2元租金,即为读书社社员。

  这种新颖的运作方式得到了当时社会上的广泛认可,也给“三读”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1992年,商号升级为“河南省读来读去读书社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000万元,“三读”在郑州已拥有8家分社,期刊总藏量超过600万册,注册读者7万名,每年接待读者超过350万人次。

  彼时,三读公司会员数以万计,读者只需交纳820元、850元、888元不等的“押金”,就能得到一张读书卡,凭卡不仅可以免费借书一年,在三读公司旗下的任一分支机构换书阅览。更诱人的是,一年期满后,将得到1000元现金——回报率远高于银行的正常存款利息。

  张少鸿被誉为“当代青年的楷模”、“传播知识的使者”。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3年前后,中国两家证券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先后正式开业。由于是刚刚建立,各种规则秩序并不是十分完善,众多所谓的“庄家”“操盘手”,正是在这时凭着自身的胆识进行资本冒险投机,在不健全的金融监管下,他们搅动证券、期货市场翻起惊天巨浪。

  1993年,“三读”下属公司获得了期货公司从业资格。

  1993年5月,张少鸿开始投身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设立席位进行期货交易。

  在随后的经营过程中,“三读”像其他许多公司一样,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相继进行了期货投资、证券投资、家庭理财、物业管理、国际租赁等所谓的“跨行业公司经营”。

  在郑商所成立初期,市场相对平淡。

  张少鸿创立了一种新的机构盈利模式:每次交易,他集中手下的人,不准接、打电话,统一住在宾馆里,按照事先预定的计划、步骤去实现自己的盈利目标,直到一次“伏击战”彻底完成。

  运用这种有组织的风险投资,他和他的游击军团只用了4天时间,就把国有粮食部门为主的空方打垮,也把期货市场上的大鳄四川汉龙集团的刘汉击溃。

  1997年,张少鸿更是集结河南、浙江、海南的期货联军冲进深圳证券市场,操控深发展、湖北迈亚、川化股份、金杯汽车等多只个股,发动了深圳房地产股回归行情,并创造了深发展历史上的最高成交价格48元。

  此后许多期货小机构跟随他的大旗在沪、深证券市场驰骋。

  但股海反复无常,从2001年开始,沪、深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带来的狂潮打垮了很多像张少鸿这样的操盘手,代表张少鸿身家性命的满仓股票在国泰君安郑州营业部被强行平仓。

  因为拿着读者的押金做期货、股票,“三读”当初承诺的根本无法兑现,百姓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2001年8月9日,张少鸿被正式被带走。

  2004年7月,就在张少鸿被判之际,一份名为《中国第一批操盘手的真实下场》的名单也在网上广为流传,唐万新、花荣、赵云、张海等皆在其列。

  论者指出,这29名操盘手的结局不外乎7种:其中窘迫的有8人;逃亡的有7人;入狱的有5人;转行和赔光的各有3人;剩下3人分别是禁入、失踪和胜利。

  时代造就了这些人的疯狂,时代也毁灭了这些人的荣光。

  一位曾接触过张少鸿的市场人士曾见过这样一个场面:在一个高尔夫球场边,一辆丰田面包车停稳后,下来3个戴墨镜的保镖,往车门两边一站,一个瘦小的年轻人缓缓下车,马上就被工作人员请进了贵宾室。他一眼认出这就是张少鸿,当时的第一感觉是:暴发户,太张狂。

  “张少鸿输不起,因为他的资金大部分都是老百姓的存款。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这是他的判断。

  如今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证券、期货市场老人,提起他的名字依然会很激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