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毁灭儒家经典,汉族精英不支持,为何还能熬14年?

  有网友问:洪秀全创建太平天国之理论基础是拜上帝教,在其“一神论”信仰之宗教教义下,太平天国对儒家经典、传统文化采取毁灭政策,捣毁孔庙、焚烧四书五经等极端行为层出不穷,因此得不到汉族精英支持,可太平天国却硬是熬了14年,还差点将满清给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网友这问题,笔者觉得很有意思,现在就进行解答,欢迎各位指正。

  

  其一、太平天国没有想象中那么极端,对传统文化并非采取灭绝政策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对太平天国大加挞伐:“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指责洪秀全此举实乃毁灭人伦、毁灭传统,号召汉族精英、知识分子、官僚士绅等起来扑灭太平天国。曾国藩这份檄文,成为后世指责太平天国毁灭传统之主要依据,其实这有失公允。太平天国并没想象中那么极端,那么偏激,对传统文化采取毁灭性政策。道理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是洪秀全,都是那么迷信宗教,杨秀清等理性派则坚决捍卫传统文化,重视招揽儒家士大夫。例如,攻克武昌后,杨秀清去拜会孔庙;定都天京后,杨秀清玩“天父下凡”,强令洪秀全停止删改四书五经等毁灭传统之行为。太平天国实权掌握在杨秀清之手,传统文化并未被毁灭,否则他们怎能在深受理学影响的江南混那么久。

  

  其二、欧洲列强趁火打劫,大清腹背受敌,太平天国得以延长寿命

  乾隆后期,大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对外往来,将自己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1840年6月,英国挑起鸦片战争,大清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856年10月,英法联军炮轰广州城,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而后将其送往印度加尔各答囚禁致死,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击败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主力,咸丰皇帝被迫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与此同时,沙俄在东北、西北一带步步紧逼,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权益。正因为如此,“天京事变”爆发后,太平天国虽元气大伤,但还能继续坚持8年抗战,甚至出现短暂中兴之局面。可以说,洪秀全起事时,大清所处之国际环境相当险恶,以致不能集中全部精力对付太平军。

  

  其三、清政府腐朽无能,八旗、绿营战斗低下,不是太平军对手

  曾经号称“满万不可战”之八旗劲旅在入关之后不久便走向衰落,吴三桂起兵造反时,驻守武昌之5000八旗兵被吴三桂吓破了胆,居然坐视湖南清军败亡,而不发一兵一卒救援。嘉庆年间,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时,连后起之秀的绿营军也不堪重任,朝廷只能靠“团练”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绿营已经基本等同于废物,被咸丰皇帝寄予重大希望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就是个摆设而已,除了耗费巨额饷银,就再也没有别的作用了。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殿、北殿、翼殿、燕殿等太平天国精锐力量自相残杀,打得不亦乐乎,导致2万精锐死亡。有意思的是,清军长江水师、八旗、绿营等驻扎城郊,部分水师则停泊在燕子矶,距离天京不到一公里。可惜,这些清军除了看热闹,还是看热闹,压根就不敢趁虚而入,给太平天国捅刀子。如此之军队,怎会是太平军之对手呢,又怎能承担起讨伐叛贼之重任呢?

  

  其四、清朝不舍得放权给汉族地主,以免其做大,威胁满清统治

  八旗、绿营这两支国家正规军不行,满蒙贵族精英也不行,不代表大清就没有人能行,能行的这帮人就是被大清压制近200年的汉族精英。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人口总量很少,再加上入关时杀戮太多,所以对汉族精英分子是处处防备,唯恐有朝一日被他们赶回关外放牧。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八旗、绿营几乎是一触即溃,7名太平军小分队就敢追着1000贵州绿营兵打,这应该是军事史上最大的笑话。但是,江忠源“楚勇”、张国梁“捷勇”、曾国藩、罗泽南等编练之“湘军”则堪称太平军之克星,这些汉族地主武装骁勇善战,汉族将领也是足智多谋,算是一支新式军队。可惜,满清政府对他们多加防范,不舍得授予他们实权,唯恐汉族势力坐大,从而威胁满清统治。例如,江忠源本打算在全州蓑衣渡全歼太平军,可惜他调动不了其他军队,致使东岸无防守,否则太平天国之命运将定格在蓑衣渡了,那还能到得了南京呢。

  

  当然了,太平天国之所以能熬14年,林凤祥统帅的北伐军甚至还差点攻入北京灭了满清,根本原因还是满清王朝太过腐朽,太过无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相当尖锐,让太平天国有了生存之土壤。各位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