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深度“捆绑” 共推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本报记者 王 鹤

  见习记者 冯雨瑶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成为新的产业风口,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愈发关键。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向世界级万亿元汽车产业集群迈进,已成为国内许多地方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由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发的“链式效应”正在持续显现,近两年来,整车携手零部件企业共谋发展的个例并不罕见。总部位于重庆的某车企工作人员近日向《证券日报》记者直言:“整车企业与零部件公司的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合作,不仅能带动零部件企业发展,更加集约化的技术整合也利于推动当地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整车企业

  加深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下,车企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正逐步从供应向合作关系转变。

  近日,赛力斯汽车携手文灿集团合作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构建万物互联的汽车生态体系,必将促进双方发展,进一步推动沙坪坝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赛力斯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凭借整车企业所在地方的产业集群优势,零部件公司在周边落地建厂,也能在研发适配、生产运输等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近两年来芯片、电池短缺成为困扰整车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不再被动“等米下锅”,加深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成为更多车企的共识。

  上述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受疫情、经济、国际局势等影响,汽车供应链时刻面临极限压力测试,对于可能被‘卡脖子’的零部件,整车企业必须与零部件公司携手进行研发和攻关,才能尽快实现技术突破,不再受制于人。”

  据了解,赛力斯汽车与文灿集团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结构件、一体化电池盒和三电部分产品的轻量化研发、新材料应用和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事实上,为共同保障供应链稳定,近年来整车车企与零部件企业深度捆绑的案例不在少数。零部件企业川环科技此前曾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未来会持续加强与比亚迪的合作,积极参与新一代车型及改款车型管路的同步开发,并全力保障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的管路供配。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车企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采购与供应的关系;二是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三是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与不少车企就已成立了合资公司。而成立合资公司是较高层次的合作,意味着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汽车产业

  集群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日前,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要建立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发挥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根据规划,到2025年,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站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上,诸如重庆市这样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规划已非个例。据了解,上海正以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2018年,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北京经开区也在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区内已有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近两年,安徽省也陆续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当地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以地处西南的川渝地区为例,据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透露,川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占全国总量近12%。当前,川渝两地汽车产业正在打通信息链、提升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共享供应链、整合价值链,通过完善这5个链条,共建万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

  盖世汽车研究院研究员王显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产业集群化发展下,车企需要给国内零部件企业更多配套机会(比如新产品研发定点配套机会、携手开拓海外市场等),通过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解决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在底盘技术、前瞻新材料工艺和轻量化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和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