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40 | 一条路通向远方

  

  我和我的祖国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清明杂志社、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联合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

  征文作品要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70年来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征文题材为小说、散文、诗歌,来稿请注明征文字样。邮箱为 1295589372@qq.com或寄合肥市芜湖路168号同济大厦清明杂志社收,邮编230001。

  优秀作品将在《清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刊”上刊出,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同时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播出,展播时段为中波936千赫,调频103.6兆赫,征文展播已于5月20日隆重推出,每周一、周五晚间09:00,《1036夜动听》“今夜最经典”,我们一起感受对祖国母亲的真情告白!

  清明杂志社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40

  一条路通向远方

  ——作者:王张应

  音频来源: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安徽之声)

  我的家乡黄土岭村地貌呈“川”形。 左右两边各有一条由北向南的小河,中间是一道逶迤起伏的山岗。 我从村中来,却说不清村子里到底有多少条路,一条田埂可能就是一条小路。 我只晓得村子里这条在鲤鱼背脊上的路。 远方,曾是我的无限向往。 远方有多远? 儿时的我,心中最早的远方,是十公里外的古皖都城、被叫做梅城的镇子; 去过梅城,远方立刻变换成为五十公里外的江北名城安庆; 去过安庆,远方便成为四面八方,向东是芜湖、南京、上海,向西是武汉、重庆、成都,朝南是九江、南昌、广州,朝北是合肥、蚌埠、北京。 这是一条越走越远的路,终点在看不见、想象不到的远方。 我很小的时候,在这条路上曾见过独轮车,很是稀罕。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条路已不再是一条细线。 路上所见,除了行人,常有车辆,多是些木架胶轮的板车。 特别走运的话,还能见到拖拉机,那种前后两节形似蚂蚱的手扶拖拉机,其貌不扬,却高调得很,它一来村里,老远就听得见它“嘟嘟嘟”的咋呼声,看得见它头顶上飘扬的黑色鼻息。 四下里玩耍的孩子们随即聚到了一起,列队站在路边,迎接那个轰轰烈烈招摇过市的家伙由远及近,又目送它渐渐远去。 自从村路上来了拖拉机,路便显得捉襟见肘,明显不够格了。 路面不够宽,也不够平,会车困难,行车也颠簸。 有年冬季,村里发动村民修路,铁锹、锄头齐上阵,拓宽路基。 从山岗两边的河道里采取砂石,肩挑背驮,用来填补路面。 如今的路基里,可能还垫有少年的我从河滩上搬来的几筐圆溜溜的鹅卵石。

  拖拉机来了,汽车也跟着来。不知道是哪一年哪一天,一辆“小宝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点头翘尾地跑过来。村子里闻信而动,大人小孩都跑到路边来看新鲜。“小宝车”只是村人的说法,说的是五十年前那种帆布篷子吉普车。

  “小宝车”来过之后,路上汽车便越来越多。 路也在不停地维修,一次次加宽,一次次填平。 动作最大的一次是在五年前,县里启动了“村村通工程”,这条原本早已通了车的村路得到了改造和提升。 自从铺上了水泥路面,路上的小汽车明显多起来。 有些小汽车是从千里之外开过来的,有些小汽车则要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在村路上奔跑的小汽车中,我家那辆私家车也不时加入其中。 驾车奔跑于村路上,偶尔想起儿时赤脚踏着这条黄泥路上学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 这是一条通向远方的路,村子里从这条路上走出去的人真的不少。 尤其是恢复高考之后,走出去的人就更多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吧。 当初,他们怀着青春的理想和激情,从这条路上走出去,脚步匆匆,义无反顾,大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后来他们又从天南地北不约而同地踏上这条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身上带着新时代的气息,重新回到故乡,成为故乡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