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蒙山大佛”,消失600年后神秘出现,超越乐山大佛,震惊世界

  第一次去蒙山看大佛,那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那是在2007年,正上大学期间。学校组织了一次植树节活动,目的地就是蒙山大佛背后的山坡上。

  当时蒙山景区还没有开始修建,道路十分简陋,崎岖难行,还有不少运煤的车。

  道路浮土有一尺多高,窄窄的小路,错车也必须小心翼翼才能经过。从进入罗城开始,大约颠簸行驶了40分钟,才到得大佛脚下。

  大佛的身体已经严重风化,头部已经毁坏不知所踪。所以2007年第一次看见大佛的时候是没有头部的。那时头部正在修葺,搭着脚手架。蒙山景区一点光景都看不到。

  

  蒙山大佛溯源

  在蒙山景区开放之前,蒙山大佛几乎不为人知晓,一直活在厚厚的典籍之中。

  蒙山大佛在史志中记载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建开化寺。在寺后凿石修路,依山凿刻大佛。蒙山大佛经北齐五个皇帝历时20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建成。

  据唐代文献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朝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比71米高的乐山大佛稍低,但蒙山大佛比乐山大佛凿于公元713年早了162年,比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早了一个世纪,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

  

  佛教的寺庙与佛像石雕是佛教文化最好的载体。晋阳作为高氏政权的大本营,在当时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高氏父子几代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献记载,当时山西境内出现了诸多高僧,西方求法第一人——法显,净土宗前几位创始人慧远、昙鸾。著名西域高僧佛图澄等都曾在山西活动传法。

  由此,开化寺的建设和蒙山大佛的开凿,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北齐书》《幼主高恒》记载:

  “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的是当时的晋阳宫,即现在的晋源古城营村一带。一晚上烧掉一万盆油,光亮能照到十几里之外的地方,其工程耗费之巨可见一斑,同时对开凿大佛的信念也可见一斑。

  

  蒙山大佛重现

  蒙山大佛建在开化寺的后边,北齐年间开化寺是晋阳城的著名寺庙,也是北齐皇家寺庙之一。当时香火极盛。隋朝时改名为净明寺,并兴建佛阁以保护大佛。

  到了唐宋时期,蒙山大佛在全国的地位依然很高。包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在内的诸多帝王都曾驾临过此地。

  如目前景区内的御驾桥,就是北汉时期刘继元在蒙山建造的避暑宫,特在开化峪内设了御驾桥。后来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为上蒙山礼佛,也在此落驾。

  更有地方志记载,当年李渊起兵太原时,一直犹豫不决。后来在起兵前去参拜了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

  《乾隆太原府志》卷四十八记载:“隋仁寿三年建佛阁,改净明。时唐高祖在藩邸,至寺瞻礼,夜梦满空毫光万丈。及即位,复改开元。”

  

  开化寺依山而建,分上下两院。上寺在开化沟蒙山北峰(海拔1043米)。下寺为远瞻大佛,距上寺之东南800米处,有北宋淳化元年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俗称“连理塔”),上下两院一南一北,隔山涧遥遥相望。

  元朝末年(1368年),开化寺毁于战火,大佛头部掉落,古建筑只留下了一座连理塔。由此,自元朝开始蒙山大佛就湮没了,这一等就是600余年。只到王剑霓的出现。

  王剑霓,山西忻州人,喜欢历史研究和考证,曾精心研究太原王氏族谱,撰写了《太原王氏之根》、《太原王氏宗族考》、《太原王氏初探》等研究性的文章。

  后来他在得知蒙山大佛后,开始一门心思的开始寻找。他查阅了很多历史典籍,经过数年的考证研究,终于1983年,在荆棘和杂草间,发现了这座尘封了600多年的大佛:

  被发现时,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佛,坐北向南,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头部虽已不见,可从身体的构造来看仍能感觉其气势恢宏。

  

  我们很难想象,在1000多年前的北齐年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需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和人力,才能在这悬崖峭壁之上,凿刻出如此的世界奇迹?

  我们无法评价古人的决策,也许正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和一时兴起,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最为珍贵和宝贵的遗产和资产,成为一个时代永恒的地标。

  如今我们在一睹蒙山大佛真容的时候,心存敬意。在其庄严肃穆的形象前,我们仿佛读懂了尘封千年的历史,是那么的真切,又是那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