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时代最强音——“新主流”电影的历史重任

  作者 / 无念

  2019年,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并驾齐驱引爆国庆档。

   

  2020年,抗美援朝纪念70周年。体现了“中国速度”的《金刚川》上映后票房迅速突破10亿,进一步推动疫情后影院复工进程。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921》《革命者》双片贺喜为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之后还有多部主旋律大片蓄势待发,令人无比期待。

   

  

   

  可以看到,近几年,“主旋律”电影抑或者“献礼片”这样的词汇频频出现在观众们的视野中,并成为了电影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贡献了相当大体量的票房。

   

  一方面,这说明主旋律电影相比以往正在逐渐得到观众们的认可,透过影片观众们也充分体会到了浓厚的家国情绪和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主旋律电影本身也在不断求新求变,相较于以往完全意义上承担政治宣教意味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而言,如今的主旋律片正在商业市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呈现出的内容和主题表达也有所拓宽。

   

  从传统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到如今的将商业化和类型化完美糅合的“新主流”影片,主旋律电影在这几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探索?未来,这类电影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和创新?我们究竟还需要怎样的主旋律影片?

   

  

  历史上的“主旋律”

   

  究竟什么是“主旋律”?这个词到底从何而来?

   

  “主旋律”一词本是音乐术语。早期的主旋律影片涵盖较为局限,当时的国内电影发展刚刚起步,类型较少。1979年的文代会上,邓小平指出:“文艺创作应当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去教育人民启发人民,充分利用人类的智慧去创造充满活力而积极的电影作品。”电影相关部门对此提出要求:“这应当成为我们电影创作的主旋律。”

   

  1987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电影局首次提出了“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在那之后,“主旋律”一词便在电影创作领域中推广开来。而自从提出了“主旋律”的概念到现在,这么多年随着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其概念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电影在发展早期,并没有所谓的“主旋律”概念,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频发,社会并不稳定,因此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形式,某种程度上便成为了不同党派间政治的传声筒,所表现的故事也多为历史事件改编。比如,早期的左翼电影、宣传抗战的电影、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等等。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电影某种意义上或许正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新中国建立后,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大量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的作品涌现。不过当时的电影在创作指导思想方面,仍然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了题材单一的倾向。直到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电影局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不仅年产量有所提高,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统一。但好景不长,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电影业再次陷入凋零。

   

  80年代后,“主旋律”一词被提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同时针对电影市场上武侠片侦探片等商业影片带来的价值观泛滥趋势。因此,当时的电影创作大方向要与国内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相呼应,唤醒电影人的主人翁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所以,那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在内容上有了较为多样化的尝试,除了观众们所熟悉的历史片及文献片,也有针对不同领域杰出个人的人物传记片,还有展现普通家庭观念社会伦理的影片等等。

   

  直到21世纪的到来,电影走入市场化轨道,民营电影公司陆续崛起,主旋律电影终于突破了政治约束的阻碍,以商业市场作为主要阵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从“主旋律”到“新主流”

   

  尽管主旋律电影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电影,但是其政治属性依旧无法忽视。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必要时候作为政府机关的宣传喉舌,这种政治服务目的一直都会存在。只不过,相比以往的政治宣教意味浓厚的那些电影来说,如今的主旋律电影更多地转向市场化,在商业性、大众性、艺术性,乃至娱乐性上都有了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人开始抛弃了“主旋律”电影这样的说法,改用“新主流”电影一词。当代的“新主流”电影,其实就是那些人民爱看的、展现主流价值、时代特色以及精神风貌的电影。那么,相比以往的“主旋律”,如今的“新主流”电影究竟又经历了哪些转变呢?

   

  首先,“新主流”电影在故事内容的题材选择上扩大了很多。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题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当今的观众来说过于耳熟能详。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还是观众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更多新鲜的故事和视角来回望历史,观照当下。

   

  而且,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主旋律电影也不用再局限于各种各样的战争背景来展开讲述,开始取材于当下社会的重大事件或辉煌成就。比如,抗洪、地震、救灾、防疫、奥运、体育、创业……所有这些都可以为当下的“新主流”电影贡献源源不断的创作来源。

   

  其次,如今的“新主流”电影在文本和视角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往的主旋律电影,过多强调国家性民族性,以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如今,“新主流”电影则更多地体现个体的价值,从而展现人与时代的关系。《我和我的祖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将“我”置于“祖国”之前,以个体视角切入时代脉搏,既体现了国家是由人民组成,同时也让观众具有更深的情感代入,共鸣感和归属感也更强烈。

  

  另外,最主要的变化还在于,如今的“新主流”电影更强调商业市场化的转型,这也是当下电影市场化发展不得不经历的一环,主要分为两点。

   

  第一点是传统主旋律影片和类型片的融合。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大片以及港片的引进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观众对于商业市场的认识,国产片也开始逐渐进入到大片时代。近几年,随着主旋律影片在投资成本上的逐渐增大,“商业类型大片+主流意识形态输出”的模式也开始成为这类“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趋势。

   

  比如,《集结号》《八佰》《金刚川》以及接下来的《长津湖》《狙击手》以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作为背景,透过参与战争的个体视角来体现战争的残酷,表达家国民族认同感;《战狼》《红海行动》等片除了对战争的刻画,还有大量动作元素的加入;《唐山大地震》《救火英雄》《中国医生》则融入了灾难片的类型框架;《风声》《悬崖之上》代表了国产谍战悬疑片的较高水准;还有《黄河绝恋》《云水谣》则将个体的爱情故事至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同样令人唏嘘感慨……

  

  第二点则是对于明星的批量使用。对于商业市场的商业影片而言,明星的存在对于流量的引入以及票房的号召影响力,自然是不言而喻。而随着当下观众群体的日益年轻化,如今的“新主流”电影也从来不吝于“堆砌明星”的做法。反过来看,对于明星们自身而言,参演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重要任务,更象征着一种荣誉。

   

  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建国大业》,明星策略的运作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集结了两百多位明星,他们以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得益于强大的明星效应,这部影片取得了近4亿的票房。此后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同样沿用了这样的模式。

   

  近两年,像《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系列,不仅有大量明星演员的加盟,更是集结了当下一批顶级的幕后创作者们,从导演、监制、摄影,乃至剪辑、美术等等,“中国电影梦之队”的称号当之无愧。此外,该系列在形式上大胆创新,采取分段式拍摄,每位导演负责其中一个故事,最终拼接而成,既体现了每位导演的风格,同时又有很好的统一性,完整勾勒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广阔全貌,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新主流”电影的未来展望

   

  坦白看来,如今的“新主流”电影势头正旺,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影片质量,相比以往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截至目前,国内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里,有五部都是主旋律电影。它们分别是:《战狼2》(第一名,56.94亿)、《流浪地球》(第四名,46.88亿)、《红海行动》(第六名,36.51亿)、《我和我的祖国》(第九名,31.7亿)和《八佰》(第十名,31.11亿)。这其中,尤其是当年《战狼2》创下的票房纪录,掀起了广泛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社会讨论度,至今无人打破。 

  

  可以说,如今的“新主流”电影早已摆脱了以往刻板的政治宣教标签,不仅充分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也展现了影片自身具备的强大商业潜质。而今年接下来将要与观众见面的《中国医生》《狙击手》《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片,更是有望继续书写这类电影的票房佳绩,助力后疫情时代全年大盘的不断提升。

   

  这样看来,在国家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的确应当大力发展当下的“新主流电影”,持续创作出市场和观众们都喜闻乐见的具有当代时代精神的主流大片;同时这类电影本身也应当继续转型,不断改革创新,避免陷入到某种新的模式化套路中。

   

  为此,拍sir认为,未来的“新主流”电影,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具备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定要转换观念,尤其是相关领导部门和创作者们,要不断聆听观众的看法,做好市场调研。摒弃掉“主旋律”电影就是一味“歌功颂德”的观念,避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诚然,弘扬正能量固然是当下这个时代中电影的重要任务,但在此基础上,要更加轻松快乐地让百姓观众去接受这种价值引导,避免居高临下、刻意说教的口吻,而是发自真心地站在人民、站在个体的立场上去观察社会、记录时代。要让角色都更具有“人味”,而非宏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工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打动观众内心,让大家发自真心地感同身受。

  

  其次,大力坚持主旋律电影市场化、商业化、大众化的路线。这么做并不意味着要将严肃的历史事件娱乐化轻浮处理,相反的,而是要以一种百姓观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接受这其中的观念引导和输出。

   

  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者们,不断尝试将更多的历史事件和类型元素进行融合,强化文本、丰富人物,同时内容取材也要进一步扩大,要更贴合当下人民的生活,加强营销和明星策略的运用,完善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规模,创作出具备代表性的精良作品,实现商业性、大众性,以及主题表达和艺术探索等多方面的高度统一。

   

  最后,也是不能忘记的一点,那就是要时刻反思,居安思危,透过历史形成更为全面的思考和认识。歌颂辉煌、感恩当下、砥砺前行,不能让“新主流”电影陷入到另一种个人或叙事崇拜中去。

   

  比如,战争片动作片的重点并不是为了突出“燃”和“热血”,而是要表达反战思想。动作战争场面仅仅只是表现形式,目的是让观众去感受战争的残酷,感恩革命先烈的付出,同时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再比如,对待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要更加全面立体,要以小见大,不应以偏概全。另外,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朝一日,更多的历史“禁区”题材可以得到正视,同样被搬上大银幕,以史为镜,观照后人。

  

  总而言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播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时代最强音,我们的电影人更应当肩负起这样的重任,与时代共鸣,奏响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在此基础上,我们期待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新主流”电影与观众们见面,共同助力电影市场的繁荣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孔晓曦:《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析》

  2.张妍:《主旋律电影改革开放三十年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