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夫妻弄假成真,妻子牺牲后丈夫不再婚,7年后“亡妻”找上门

  

  王士光夫妇

  1947年,王士光成功组装从国民党处缴获的两只归航电台,被授予“特等功”的荣誉,王士光为自己能为组织做贡献高兴之余,又有些怅然:如果能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亡妻,那就更好了。可遗憾的是妻子在多年前就已经牺牲了……王士光不禁长叹一口气。

  此时,却有卫兵前来,向王士光报告,说道,封锁线外有一位自称您夫人的女士,说一定要见您!王士光呆住了,连忙起身,抱着一丝侥幸的期待,他冲出家门,往封锁线外跑去。

  1938年,23岁的王士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王士光的父亲是北洋政府的官员,但王士光却一颗红心向太阳。

  

  他对于爱国主义运动热情高涨,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等游行活动,并且自愿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有着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觉悟。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王士光没有随清华南迁,也没有随家人出走北平,而是决议留在北平,为国家做点什么。

  留在北平后,王士光自己组装了收音机,每天接收苏联广播和一些讯息,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内进行抗日宣传。

  

  此时,为了抗日,中国中产党要在天津秘密筹建电台,以为抗日提供有力地信息支持,因而急缺一批电机领域的人才,因此组织最后找到了王士光。

  王士光出身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且从小对于收音机一类的东西有着极大的兴趣爱好,上大学前就无师自通,会组装各种电器,在电机这一方面可谓天纵奇才。

  王士光听到组织提出的建设电台的想法,当即表示,自己一万个愿意,并在组织的安排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建立电台这个事情是需要严格保密的,组织告诉王士光,他必须抛弃从前的身份,改换一个新身份,并且和家人朋友暂且断绝联系,王士光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组织在天津英租界62号路,为王士光租了一栋名为伊甸园的小洋楼,让他扮作一位在百货公司电料行的技术人员,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秘密组装电台。

  考虑到王士光一个人在组装电台的时候不能时时刻刻分心警惕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需要有人时刻帮他警惕着,也为了让王士光的假身份更为合理,组织决定找一位女同志过来,假扮成王士光的妻子,与他共同生活,直到电台建立完成。

  

  很快,组织便确定了人选,即东北将领王端华的女儿、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战士的王新同志。

  王新出身东北大家,张学良取得兵权进行第一次检阅东北军仪式时,父亲王端华便站在张学良的旁边。但是,王新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河北女师附中,并受马克思主义熏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接到与王士光假扮夫妻的任务时,王新正准备前往抗大学习进修,这个任务的到来使王新失去了进修机会,而且对于只有17岁、从没谈过恋爱的王新来说,和一个陌生男子朝夕相处,她到底还是有些抵触的。

  

  但是王新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她很快便克服了心理障碍,整理好行囊,来到了英租界。王新到达英租界62号路,进入一栋3层洋楼,一楼大厅里空无一人,王新走上二楼,迎面便撞上了刚听到动静从房间走出来的王士光。

  王士光忙于电台组装,不会打扮和整理自己,且对于自己的形象也不是很在乎,此时,他随意穿着家居服,头发乱得像个鸡窝,由于熬夜研究资料,更是面无血色,唇上不见一点红。

  看到这个样子的王士光,王新吓了一大跳,手里端着的茶水洒了自己一身。这个尴尬的初次见面,王士光和王新都给对方留下了不大靠谱的印象。

  

  但不管多“嫌弃”对方,两人还是立马投入到了工作中,为了更加贴合假身份,王新出去将稚嫩的辫子头散开,烫了时下流行的卷发,穿上小洋装,活脱脱一个贵妇人。她还给王士光置办了一身西装,教他穿着去百货公司上班。

  从这一天起,王士光成为了吴厚如,王新则是他的夫人黄慧,组织还安排了一位烈士母亲和孩子,是为吴厚如和黄慧的婶娘、弟弟。

  机灵的王新和王士光约定了“安全暗号”,就是在阳台上跳绳,如果王士光回到家,看到在阳台上跳绳的王新,那么证明家中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归来。

  

  白天,王士光前往百货公司上班,晚上,上了一天班的王士光还要在楼顶的小房子里,将所有的厚厚的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保证不会泄露出一丝光亮,并且,他还要将所有的键盘都用绒布包裹住,尽量少发出、甚至不发出声音。

  这项工作绝不是敲敲键盘那么简单,除了接收整理电报,王士光必须要严格警惕敌人检测到电台信号,顺着信号找到住处来。

  刚开始用的美国产电台,声音太大,王士光便自己想办法弄来一台自产的,加以改装,但是甫一工作,电台就冒出火花,将王士光和王新都吓了一大跳,好在及时修理,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当时正是三伏天,普通人常常蒲扇不离手、静静躺着都酷热难忍,而王士光却要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摸着绒布键盘,且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

  王新也并不悠闲,她每天都要仔细注意报纸上的信息,掌握城内各种变化,同时,她要和房东太太、其他租户周旋,给她们“洗脑”自己和王士光的身份,她一个恋爱都没谈过的少女,却活灵活现地扮演了一个与丈夫恩爱非常的小小少妇形象,不可谓不厉害。

  同时,当时我党地下工作人员不仅要警惕日寇,也要警惕国民党军统、中统特务,腹背受敌,王新要时刻要注意着周遭动向,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做好销毁文件、抱着电台撤离的准备。

  

  最恐怖的是家中的门铃,只要它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响起,全家人都会立马精神紧绷。真可谓是“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

  在这样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下,王士光和王新,这两个一开始合不来的“夫妻”,却配合得十分默契,每晚阳台上王新蹦蹦跳跳的身影都给了王士光莫大的心安。

  有时候,为了放松,也为了向周围租户们展示“一对恩爱小夫妻”的形象,他们会在傍晚手挽手去伊甸园周围散步,低声交谈,看起来亲密无间,只有细细听,才会发现他们都在用暗语谈着工作上的事情。

  

  假戏做久了,就容易成真。随着生活中的相互照顾和相互了解,王士光和王新都渐渐为对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王新欣赏王士光的电机天赋、艰苦认真,王士光热爱王新的活泼伶俐、开朗积极,不知不觉中,两人对对方的态度都悄悄发生了变化。

  一次,王士光在百货公司上班遇到的事情太多,回家后又熬到半夜,加之以往过度劳累,直接病倒了。王士光躺在床上,发着高烧,神志模糊,而王新不敢请医生到家里来,怕被人看出什么异样,所以自己便凭借以往学到的医护知识,为王士光降温。

  她寸步不离地守在王士光床前,隔一会便会去为王士光测量体温,隔一会便会沾水温柔地为王士光湿润干裂的唇部。直到王士光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这样细心的照顾,王士光没法让自己不感动,而更让两人感情急速升温的则是“一场虚惊”。

  

  一次,王士光和王新发现家周围不对劲,赶忙带着文件和伪装成收音机的电台撤离伊甸园,秘密找到一家小旅馆,蜷缩在小旅馆的床上,两人虽然心中恐惧,却都已经做好了掩护对方撤离的准备。

  王士光心疼王新还小,对王新说,她一定要保护好电台,安全脱险回到组织里去,他会为他做好掩护,拼死也要保护她和党的秘密。

  而王新坚决不同意王士光的做法,她认为王士光对于无线电技术十分精通,是党内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带着电台走,比自己活着价值更大。

  

  两人嘴上都说着是为了工作想让对方逃出生天,但是战友情之下,却暗生朦胧。好在这次只是虚惊一场,两人有惊无险地重新回到家中。

  惊险过去了,那朦胧的情意却没有消失,王士光不敢承认内心的情感,有时候甚至会躲着王新。最后还是王新忍不住了,直接问王士光:“他们一直问你,你三不的事情怎么样了,你干嘛吞吞吐吐呢?还脸红!”

  所谓的“三不”,在那时的意思是不结婚、无对象、无目标,组织上在刚找到王士光的时候,确认了王士光是“三不”人员,现在组织问起王士光这方面的情况,王士光却一直吞吞吐吐,不似当初那样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三不了!”

  

  因为在他心里,他已经有了牵挂,那就是这个与他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姑娘。面对王新的问题,这一次王士光终于鼓起勇气,他认真地对王新说道:“因为有了你。”“我早就知道!你就是害羞!”王新喜笑颜开,欢快地说道。“那我们结婚吧!”王士光趁热打铁。

  随后,两人立即向组织递上结婚申请,在组织的批准和支持下,王士光与王新于1938年12月正式结婚。

  自此,这对夫妻在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成功地使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和天津市委一直保持联络,冀东事变中,他们更是对党成功联系抗日积极分子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9年,王士光和王新按照组织要求,撤离天津,转移至平西根据地,在此期间,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王启勋。到达根据地后,战友们亲切地将王士光和王新称为“大王和小王”,“大王”继续负责电台工作,“小王”则开展妇女工作。

  但不久,形势变化,两人都需要跟随自己的队伍转移。这意味着这对新婚不久的夫妇即将迎来别离——一场生死未卜的别离。

  但是在“大王和小王”心中,除了家,还有更大的国,为国为家,有国才有家,他们依依惜别后,便立马跟随队伍行军。兵分两路后不久,由于敌占区无法传递信息,两人很快彻底失去了联络。不久,王士光惊闻噩耗,说王新牺牲在了战火中。

  

  王士光不相信这个消息,他只相信一句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同时,他请妹妹王光美去探查王新的消息,自己也多方打听。就在王士光一直心怀期待的时候,妹妹却带来一个让他万分不愿接受的消息:东北局有一位名为王新的女战士牺牲了。

  名字、年龄都对上了,王士光痛苦万分,整个人都颓唐了下去,他拒绝和别人过多交流,全副身心扑在了无线电上。

  三年以后,很多人开始给王士光介绍对象,但不管介绍过来的是谁,王士光一直都是一个态度:“不予考虑”。

  

  1945年,我军缴获国民党两台归航电台,交给王士光改装,此时,国民党反动派不停地制造错误舆论,误导各方爱国人士和全国人民,我军急需要向大江南北发出自己的声音。

  王士光带着助理战士在一间废弃的锅炉房里夙兴夜寐地反复试验,尝试组装,夜以继日的工作让他患上疾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但他依然不要命似地靠着门板画图,指挥战士们组装。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分别成功组装了一台长波和一台短波电台,这两座电台迷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侦察机,让他们误以为电台在晋东南,给了蒋介石错误信息。

  

  因此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得以成功地发出,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为全国人民、为正为民族命运揪心的爱国人士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粉碎了蒋介石“拿下延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自我麻痹之美梦。

  重组电台,让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大江南北重新发声,粉碎蒋介石的舆论阴谋,王士光被授予“特等功臣”和“人民功臣”的荣誉,他的事迹在报纸上广为传播。而这份报纸,让远在东三省的王新激动不已。

  原来,当年随军转移至东北后,王新并没有牺牲,牺牲的是一个与她同龄又同名的女同志,而阴差阳错之下,王新也收到了王士光已经牺牲了的消息,只是她一直不肯相信。

  

  这些年她一直在做妇女工作,同时也一直在打听王士光的消息,只是由于战争阻断交通,她一直寻找无果。

  同样,也有很多人给王新介绍对象,但是王新和王士光是同一个态度:不予考虑。王新认为,起码得等到解放后,明确确认丈夫的消息再说。

  王士光立功的报纸送到她手上时,原本面无表情地王新一跃而起,攥着报纸,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这篇报道。

  

  丈夫居然真的还活着!王新二话没说,立刻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不顾危险,千里迢迢,远赴延安,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到达了王士光家门外,却被封锁线拦住了。

  王士光听到卫兵汇报,“亡妻”归来,在门前寻他,立刻跑到封锁线上去。看到王新的那一刻,他呆住了。

  两个人静静看着对方,谁也不知道先说什么。沉默了很久,王士光问王新:“我能抽一支烟吗?”“也给我一支吧。”从不抽烟的王新轻轻回答道。

  

  抽完手中的烟,王士光和王新深情地凝视着对方,都说近乡情更怯,如果失而复得,两人却不知此刻该说什么。

  还是王士光先打破沉默,他上前将王新紧紧搂在怀里,尤是七尺男儿,也不禁泪湿衣襟。“大王和小王”终于重逢了。为国为家,不知生死多年,我却依然在等你,也等到了你。

  建国后,王士光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为我国电子通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电讯大王”,他手写了70万字的专业资料,出版雷达、无线电书籍12本,本本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中国工程院成立后,邀请他当院士,但王士光认为院士还是留给年轻人当,他说:“年龄大了,当院士没实际意义,要让年轻人当,国家的强盛,要靠年轻一辈。”

  

  这样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王士光的外甥刘源,刘源从小就和舅舅、舅妈关系很好,抗战期间,王新曾住在王士光家一段时间,与丈夫胞妹王光美关系要好,因而对刘源这个外甥也特别疼爱。刘源也特别崇拜舅舅,他曾说“舅舅极其的高大英俊,正直而随和……”。

  晚年时,王新生了一场大病,什么也吃不下,这位出身名门,从小没进过厨房的少爷开始为王新学着做饭,只为她能多吃一口,他还在院子里种满了王新喜爱的花,只为妻子能展露笑颜。

  而不幸的是,王士光在2003年先一步抛下妻子,离开了人世。这位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拓荒者、冲锋者,握着妻子和外甥的手安静地沉睡了。2016年,王新也追随丈夫而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