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欣赏《挪威的森林》?

  好多人喜欢的经典,还有《白夜行》,《告白》之类的,看完了会反思,但始终欣赏不来,尤其是《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君。也可能是我三观不正,或者是文学素养不够吧。

  图片上打错了一个字,应该是“不太符合”

  恭喜你,你一点都没有三观不正,很大可能就是因为三观太过端正才不喜欢这一类小说、这一类主角。

  白夜行、挪威森林、人间失格、失乐园之类的作品,真的不是写给三观过于端正的人看的,无论作者还是其所塑造的角色,都不是为了传播积极勇敢乐观向上之类的正能量。相反他们站在黑洞的边缘,或沉默、或癫狂、或呼救、或呓语......

  喜欢他们的人要么同样濒临黑洞,在无光的世界一个人绝望、一个人挣扎、一个人崩溃,然后忽然看见同类,看别人的斗争与溃败。也许能对自己笑一下,对自己说:“看吧,这世间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也许能就此跟自己和解,跟世界共存;也许干脆抱着自己坠入深渊。不管那一种都算解脱,对吧。

  当然也有不少人出于好奇或猎奇,想要窥探不一样的生命,只要与自己不一样就行,至于这个生命本身是生是死,是高尚还是卑鄙,无所谓。反正只是看看,反正不是现实,反正与自己无关。能这样看书也挺好。

  至于三观特别端正的好孩子,确实不推荐看这些。挑些能让自己看得舒服的作品,喜欢最大,人生不易,何必为难自己。

  ...........................................................

  有人对“三观端正”比较敏感,那就多说几句题外话。“三观”应该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吧,那么怎样的三观才算“端正”?这个话题就比较沉重了,我不认为自己可以解答这样的涉及人生根本、社会基石的问题。只是生而为人,无论对你我来说是幸或不幸,都是既成事实,那么“该怎样活着?”,也是每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世界是有标准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生而为人,能主动调整自己的三观去契合周遭的世界,这是很重要也很实用的能力,它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认同感,进而获得支持,获得保护。

  不幸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天赋。有的人天生就与世界疏离,甚至格格不入。他们不能承受父母的希冀,不能理解同事同学同伴的追求,不能接入伴侣的精神共振。隔着镜子看人间,已经是彼此最安全的相处模式。稍不注意就可能升级成失控、破坏、暴力、自残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三观问题真的是个很大的麻烦,无论对人对己。

  好在我们没有生活在家族抱团取暖的农业社会。参看印度的荣誉谋杀,中世纪的狩猎巫女,中国社会在不久以前亲族还能沉塘出轨的寡妇,父母可以用“不孝”的罪名,光明正大的谋杀子女。这些在现代社会看起来无比残酷荒诞的行为,在当时确却是最正义最正常最合理的三观。感谢工业化的进程分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同时也包容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我们只需要遵守社会共同的法律底线就能活下去。退一步说,法律也还有轻重死缓的区别。

  那么,至少现在我觉得世界挺好的,比过往任何时候都好。可以允许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存在,也许不太认同,但至少不是非生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