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 “上船”是为了“到岸”

继前不久,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相关规定之后,3月5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第一次把“双一流”建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街》栏目,现场解读高校“双一流”建设。

王树国认为,首先要把“双一流”建设放在国家改革大背景中理解,这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具体步骤。“大家可能更多地对‘一流’感兴趣,但实际上大家没看到真正批准这个计划的是国家深改领导小组”,他强调,“双一流”背后的意义在于国家需要改革,并通过改革真正把中国高等教育建成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

谈到在现场聆听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并第一次听到“双一流”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王树国表示既激动又有压力。“总书记说过一句话说,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那么近”,王树国动情地说道,实现中国梦或者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都有一个支撑——人才。我们要做一流大学,目的是我们要培养出一流人才,来支撑国家发展。

3月7日,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谈到“双一流”时有个形象的说法,“拿着‘211’、‘985’的船票,你上不了‘双一流’这个船”。王树国认为,“985”、“211”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发展在不同阶段所实施的不同计划,在不同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985”、“211”的“历史性的任务应该完成了”。

王树国指出,“双一流”建设完全是一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其没有标签,可进可出,滚动式发展,五年一个周期,让高校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竞争状态,这是 “双一流”不同于“985”、“211”的最大特点。

他还建议,高校不要急功近利想着怎么“上船”,没有“金刚钻”,“上船”了也支撑不了国家发展。中央指挥棒引导着大家要做长远打算,要把中国的高等教育推向世界,同世界名校同台竞争。所以高校们代表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要放眼世界。?

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立足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三个“面向”:第一个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第二个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第三个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王树国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都要按照总书记提的三个“面向”,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真真正正地把我们的内涵做起来,把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到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会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有了“放眼世界”的视野和“立足中国”的态度,王树国具体谈到高校人才管理问题时,他主张高校要吸引全球精英人才到我们国家工作,我们现在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对于东部高校去中西部高校挖人才的情况,王树国观点明确:不管东部西部,都在中国土地上,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来说,没有增量,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汇集世界优秀人才前来。

他认为,从人才角度来说,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会也不应该为了利益之差而随便“抛弃”一个学校;从高校角度来说,“挖人固然重要,但真正做到能育人、能养人,能让人才在高校发挥作用,这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是这个人,是不是学科发展所需,是不是能够帮助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甚至世界前沿问题,这是我们关键所在”。所以人才要正向流动、良性循环,而不要形成恶性循环、互相挖墙脚。

最后,王树国说“上船”不是关键,“到岸”才是目标。“双一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强国。“双一流”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再次腾飞的一个计划,我们要把高等教育的质量整体提升起来。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为了把中国产业的质量提起来,“实际上我们教育就是标准的供给侧,我们就在改革之列,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如何把质量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