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蒋蓉教授二三事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蒋蓉教授二三事

通讯员 李伦娥 赖斯捷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22岁获得全国小语教学竞赛一等奖,37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授,湖南25万多小学专任教师,听过她课的不下3万,她主持的精品课程网上点击率达50多万……她就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蒋蓉教授。

近日,记者慕名采访蒋蓉,她却谦虚地说:我太普通,这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蒋蓉嘴里的“一件事”,就是培养农村小学教师。

“听说是蒋老师来上课,我们全班都沸腾了。”(小标)

蒋蓉18岁从湖南一师毕业,曾为优秀小学老师,从教5年,即获得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后又获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25岁回到母校任教,专注于“培养”小学老师。

“课上得非常好。”几乎所有人都这样评价。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她创造性地构建了“三段、七字、五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读看评写说做讲”,比如每次课前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复述上节课的要点,之后再点评。“变静态的、单向的照本宣科教学为动态的、多向的对话交流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研究、反思、创新的能力。”蒋蓉用专业术语解释。这种更多讨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法,大受学生欢迎。“听说是蒋老师来上课,我们全班都沸腾了。”学生颜睿智说。

“被沸腾”的背后,是同学们看不到的付出。从教26年,蒋蓉常常是最早到最晚走,不是自己上课就是听别人的课,或是到基层小学去听课,最多的一年,她要自己上课500余节,听课近100节。“对事业的专注度认真劲超乎想象”,同事们评价,任教的几门课实在是滚瓜烂熟,但每次上课她依然重新备;当系主任、院长行政工作极繁杂,但编书写材料做调查,几乎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

“好老师才有好教育”(小标)

2006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先后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高中起点四年制及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为县以下农村学校培养优质师资。湖南一师是主要培养学校,11年里共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16775人,已毕业6届5954名公费师范生。

如何将起点不一、学制不一的孩子们,培养成乡村学校的骨干?招生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见习顶岗、导师制等等,都是全新的开创性的工作,蒋蓉和同事们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不停地调研、讨论、修改,好几个月就在做这事。”曾担任“教师口语”课的曾晓洁老师说,仅“教师口语”这一门课,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课内外训练如何沟通,“蒋蓉教授和我们来来回回讨论了几十次,真的是不厌其烦。”曾晓洁说。

“教育均衡化,最首要解决的就是师资。好老师才有好教育。”蒋蓉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她特别注重对孩子们师范技能的训练,“三字一画一话”、唱歌跳舞弹琴,全要学,全要一一考核过关。“你们是骨干是种子。”她对学生们说。不仅如此,她还和同事们一起,摸索出“认识、见习、顶岗”的实习路子,所有定向生,全部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当时为了将这一工作做实做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蒋蓉和同事们驱车5000多公里,走访了临湘、邵东、桂东、芷江、新晃等县市区的近20所实习校。

“学得好还要留得住。”公费定向生,毕业后都是到乡村学校任教,在蒋蓉看来,“被迫留和主动留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她创设“红烛论坛”,请来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小学校长等,讲述他们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的专业情怀”。如今在湖南的乡村小学,这批公费师范生们挑上了大梁,许多人毕业一两年就当上了教导主任、校长。

“就是她那一握手一句话,让我有了今天。”(小标)

在同事们眼中,作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主任的蒋蓉,是“超级女神”“自带吸粉”的“铁人”。

她近几年编辑出版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6部,发表论文20多篇,获省部级奖项多个;带领团队成员打造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成为国内该课程的首家省级精品课;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获评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青年教师李金国,硕士读的是面向中学教研的“课程与教学论”,蒋蓉让他听自己的课,将自己的教案、课件毫无保留地送给他,并且常挤出时间听他的课,每次听课都用红黑两种笔做密密麻麻的记录。

同事李旭晖在编《教师口语》时,误操作电脑文档不翼而飞,她又急又气地电话蒋蓉,“别急,我这有之前你发给我的,我马上送U盘过来。”蒋蓉安慰。当时是2008年寒假,湖南特大冰灾,交通几乎瘫痪。也不知蒋蓉想了什么办法,风雪中将U盘送到十几公里外的李旭晖家,“鞋子都湿透了。”至今想来李旭晖还有些心疼。

“就是她那一握手一句话,让我有了今天。”学生严鑫现在是闻名校内外的主持人,他说刚进校时做的第一场主持超级糟糕,“以为主持生涯就此结束”,没想到蒋蓉上来握着他的手说,第一次主持能有这样,不错了。“就是这个鼓励,我整个大一接了40多场主持工作,对做主持工作也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