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童小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第一师范)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中共“七大”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民主革命家陈天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以及一大批杰出人物如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周谷城、田汉、黎锦熙、张国基、谭延闿、王先谦、何绍基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第一师范师生(含城南书院)载入《辞海》者达50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解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让国内外广大读者朋友比较详细、深入地了解第一师范,从3月15日开始,我们中国网将陆续推出“湖南第一师范: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湖南第一师范: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系列报道之一

培养小学教师 造就民族英才

——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童小娇

□中国网 何远发 通讯员 何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成群结队的鸟儿们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儿,在发了芽的树枝上飞上飞下,用动人的舞姿展示着才华,跳着春天的舞蹈。3月8日,记者带着春天的气息,踏着春天的足迹,来到了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底蕴深厚的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母校,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湖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第一师范),专访了该校童小娇校长。

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坚守师范教育净土

童小娇如数家珍,向记者娓娓道来,第一师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卓越小学教师计划承担单位。自1903年举办现代师范教育以来,第一师范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坚守师范教育净土,坚定不移地举全校之力培养教育人才,形成了“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造就民族英才”的鲜明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为中国基础教育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小学教师。目前该校在校师范生比例达77.9%,其中公费定向师范生比例达70.3%(10609人),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免费师范教育承担院校。

第一师范针对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的现状,以及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源质量不高、专业情意不牢、教学技能不强、学科知识不宽、就业机制不畅”等问题,他们第一师范不断探索创新,创造性地构建了特色突出的乡村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为湖南乡村教育培养了大量卓越小学教师。

从2006年起,第一师范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为适应小学教师学历逐步本科化的发展趋势,2008年又启动了“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针对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生源质量不够理想、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科水平不够高,以及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生综合艺体素质可塑性不够强、教师职业技能不够突出等问题,又于2010年在全国创造性地实施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2010年,第一师范成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14年,第一师范成为全国首批20所入选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单位。

童小娇语重声长地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在继承第一师范中师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师范教育转型发展趋势,他们学校探索建立了“初中起点、六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三性融合、三位一体;实践导向,注重教研”的“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培养补充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小学卓越教师综合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立德树人教育实践能力为保障,已培养出1361名具有“三能三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特色的六年制小学教师。

传承中师优秀传统,创新教育学制,实施六年一贯制培养。六年制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六年,学历层次为本科,采用学籍管理“二·四分段”、培养过程“六年一贯”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注册为中职学籍,两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招生计划纳入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计划,考试成绩达到湖南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获得本科学籍并继续学习四年。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培养学校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严把招生入口,强化综合测试,确保师范教育优质生源。报考基本要求:报考“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卓越小学教师”计划的考生要求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品行良好,遵纪守法,志愿从事农村教育事业;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招生过程管理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公示→市州教育局和培养学校综合测试→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考生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并公示→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培养学校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程序进行。

实施综合测试,选拔优质生源。在考生初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由培养学校对考生实施包括笔试、教师职业发展潜质测试和音体美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确保选拔出具有良好培养潜力的优质生源。

童小娇向记者透露,第一师范按需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畅通毕业出口。

按需招生。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未来教师补充和课程建设需求,提出本年度小学教师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并报当地政府审批后,向湖南省教育厅申报招生计划;湖南省教育厅对全省申报的招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全省六年制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项目预分计划,根据预分计划确定各县市区每年的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实现按需招生。

公费培养。录取入学的免费师范生由省财政提供培养经费,免除学费、住宿费、军训费和教材费,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与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定向就业。一是县市区人民政府在申报招生计划前就确定就业岗位并安排事业编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本地未来小学教师岗位需求,商同级财政、编办等部门并报县一级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后,向省教育厅申报。二是将毕业生的毕业证、学位证、就业报到证交由毕业生所在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管理,由县教育局根据三方协议将毕业生安排到乡村小学就业。

定期服务。免费师范生回到生源地所在县市区乡村学校从事不少于8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退出机制。对定向培养期间学业成绩不合格者,予以留级或退学;非正当原因退学者,毕业后不定向就业或定向就业时间不足者,必须按协议退还培养费用,并按培养费的0.5倍缴纳违约金。

培养模式主要优势:生源质量好,教学技能高

童小娇对记者分析说,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生源质量好。过去的中师生源大多来自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拔尖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有保障。随着中师培养小学师资历史使命的终结,师范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等优惠政策的取消以及教师职业经济社会地位的削弱,师范院校普遍出现了师范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本模式传承了中师优秀传统,确保了培养学校可以提前选拔录取乐教适学、可塑性强的优秀生源。

专业情意深。当前小学教师培养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专业理想信念不牢固,“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初中起点的学生可塑性强,一进校就受到“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教育与教师教育文化熏陶,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情意教育:一是专业素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确立德育为先的“现实落脚点”;二是专业情意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精准文化育人的“最佳切入点”;三是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抓住情意培养的“知行结合点”,筑牢了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意和教育理想。

综合能力强。综合性是小学课程的突出特点,小学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事小学全科教育教学的能力。我校以卓越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养成为核心,构建了融高等教育共性、高师教育个性、小学教育特性于一体,“高校-地方政府-小学”协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学技能高。一是按照“全实践、分阶段、有层级”的思路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建构了包含教学观摩、学校体验、案例教学、主题研讨、探究反思等环节的见习、研习与实习,特别是安排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小学全程顶岗实习,学生经历完整的小学教育教学环节,其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规律,利用初中起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前置教学技能课程,在第一、二年级重点强化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养成和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等基本职业技能培养。三是实施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测试认证制度,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不得毕业。

有效解决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问题

童小娇高瞻远瞩地指出,他们第一师范探索创新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

一是高度契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大量贫困生提供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显著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免费师范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例如我校2010级首届初中起点公费定向生中,65.38%的学生家庭月平均毛收入低于2000元,免费师范教育使这些家庭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免于辍学,且一人学成就业,全家脱贫有望。

二是毕业生履约率和乡镇以下从教率高。我校2011-2015届417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平均履约率达96.77%,其中乡镇以下学校从教率达95.9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南省乡村教育师资紧缺的局面。

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正迅速成长为乡村教育骨干。2011-2014届到岗履约的3577名毕业生已有3255人次获县级以上教育教学奖励,335人成为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其中2011届毕业生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比率达18.65%。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和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呼吁以特殊政策支持乡村教师长期安心从教、乐教

童小娇深谋远虑地强调,要使免费师范教育成为一项可长期持续发展的事业和长期有效的乡村教师队伍培养补充机制,必须解决卓越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为此,她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以特殊政策支持鼓励乡村教师长期安心从教、乐教:

第一,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一是实行激励性岗位津贴制度,显著提高乡村教师经济地位,对越是在边远贫困地区执教的教师,其岗位津贴越高。二是实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即教龄越长,奖励性工资的增长幅度越大,引导和鼓励乡村教师长期扎根乡村从教。三是完善乡村教师住房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四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关心乡村教师身心健康,努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第二,努力满足乡村教师的精神需求。一是实施职称评审政策性倾斜,优先支持乡村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二是建立乡村教师终身从教国家功勋奖励制度,大力宣传乡村教师的优秀事迹。

第三,为乡村教师提供学历提升渠道和职业发展空间。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享有“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等激励政策,而地方师范院校由于缺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致使大量真正下到乡村基层的免费师范生在服务期内没有直接进一步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待遇上的保障,更需要在专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上不断提升,在履行国家使命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和职业生命的升华,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乐于从教。

农村小学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课程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骨干。因此,她强烈建议国家制定乡村基础教育硕士定向培养计划,由具备较强培养能力的地方师范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加大培养规模,培养大批乡村教育迫切需要的学科带头人、教研教改骨干和教育教学骨干,为乡村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优质人力资源基础。

第四,建立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生均拨款奖补机制。免费师范生中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要求“全面发展、多能培养、注重实践”,各培养高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技能训练、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事实上要比一般本科生的培养成本高出不少。目前,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生均拨款经费已达3万元以上,第一师范免费师范教育由省财政支持,目前生均拨款经费不到2万元,他们希望教育部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的办学困难和师范教育的公益性质,建立免费师范生培养经费奖补机制,使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经费逐步达到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的生均拨款水平,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免费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