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真大学,除非还有蔡元培
100年前,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他几乎以完美形象矗立潮头
然而少有人知道,左右时代之人的苦痛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急电
惊破了蔡元培在法国的宁静时光
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范源濂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
尤赖大贤主宰”
这不是美差,而是挑战
在他之前,北大已走马灯似的换了四任校长
个个是俊杰英才,包括严复这样的大家
▲ 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亲自颁布委任状,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
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歪风横行,
被戏称为“官僚养成所”
学生不务正业,整天打牌喝酒逛窑子,混文凭捞官位
老师不学无术,讲课敷衍、无心学术、师德败坏
有钱的老师学生经常流连于花街柳巷“八大胡同”
很多朋友纷纷上门劝蔡元培不要趟这个浑水:
“北大太腐败,整顿得不好,反而影响名声”
蔡元培撂下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十几天后,他写信告知妻子:
“船票已买得,十月初二日午后开”
这个烫手山芋,蔡元培似乎没犹豫便接过了手
他在归国途中给汪精卫写的信透露了他的心声:
“如果能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中国就有希望”
▲ 在中国,蔡元培最早提出并实践“教授治校”。信奉学术至上,提倡思想自由,开创了中国教育新纪元,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图为1921年8月蔡元培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在檀香山。
大学者,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如何将这所在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
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在就职演讲上,他一开口就说: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不再以升官发财为目的,而以学术研究为天职
一举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序幕
一接到委任状
蔡元培就直奔北京西河沿的小酒馆
找到从上海到北京出差的老友陈独秀
蔡元培直截了当对他说:
“来北京吧,我请你当北大文科系长”
▲ 蔡元培与陈独秀。
陈独秀在上海办《新青年》办得风生水起
自然看不上北大这个“臭虫窠”
当即谢绝了邀请:“我得回上海”
然而蔡元培求才若渴,不愿放弃,天天往小酒馆跑
有时候来得很早,陈独秀还在睡觉
他就吩咐门房不要叫醒,自己搬了把凳子坐在房门口
经三番五次造访,陈独秀才被他的诚意感动
但陈独秀说:“我没有学位头衔”
于是蔡元培为他编造了东京大学毕业和曾任安徽高校校长的履历
公函才呈上去不到三天,教育部就批了下来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宣传倡导民主、科学和新文学。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系长后,《新青年》编辑部亦随之迁至京城西侧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的陈家。
?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大师云集,各种思想刊物、研究学会、社会团体迭出。
为了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对教授的选聘可谓是不拘一格
只要有真才实学,不在乎政治立场、资历和年龄
破格聘请还没上大学的梁漱溟为印度哲学讲师
只因为赏识他发表的一篇关于佛学的论文
所以当时的北大可谓群星璀璨、百家争鸣
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思想激进的分子
有留着辫子的前清遗老辜鸿铭、国学大师刘师培
亦有“除了替释迦、孔子发挥外,不做旁事”的梁漱溟
▲ 1918年,民国七年北大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摄影。前排左二起分别为辜鸿铭、刘半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第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古今中外派,只此一人
一群思想主张各异之人凑在一起自然会有“争端”
却在北大奇异地兼容
同为章太炎门下的钱玄同与黄侃分属新旧两派
黄侃讲着讲着会大骂起对面教室的钱玄同来
钱玄同则每每装作没听见,继续讲自己的课
在各派思想学说的激荡下
北大学子的眼界和头脑都被打开了
在蔡元培的推动、鼓励和资助下
各种思想刊物、研究学会、社团迭出
除了激进的《新青年》和提倡传统的《国故月刊》
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还创办了《新潮》杂志
蔡元培甚至批给他们3000元的印刷经费
他用“道并行不悖”为中西、新旧之争正名
北大师生由此笑称他为“古今中外派”
▲ 1919年1月1日,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等北大学生创办了《新潮》杂志,刊名由蔡元培题写。《新潮》旨在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杂志社于1920年10月结集出版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这位知识界的“好好先生”,如同一块磁铁
把一帮个性、气质和思想主张各异的人聚拢起来
然而蔡元培身上书生气颇重,自谓“不宜于政治”
身处此位,不得不打理好各方关系,自有为难
? 蔡元培设计的北大校旗,其中的“北大”篆体校徽由鲁迅设计。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国培养出众多优秀留学生,其中就有成为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得力助手蒋梦麟、胡适,以及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三人后来都担任了北大校长。图为蔡元培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北大的校友合影。
请辞人生
总览蔡元培一生,辞职就不下24次
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
蔡元培却辞官而去,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他受孙中山之邀出任教育总长
后来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而辞职
袁世凯以“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相留
蔡元培脱口而出:“元培亦以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如此胆大!
他执掌北大十年,期间就请辞了八次
在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时,他便以此明志
五四运动爆发,事态不断激化
出现了罢课游行、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等事件
蔡元培一边与政府周旋,缓和局面
一边安抚学生,劝其复课
经过多次交涉,32名被捕学生被释放
▲ 1919年5月4日,来自北京十几所高校的大约三千多名学生上街游行,高喊“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誓死不承认和约”等口号,奔向使馆区。
学生出狱后,全体师生欢庆胜利
蔡元培却在此时向教育部提交辞呈
他悲痛的是,大学里本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
他支持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学生被捕不能坐视不管
为此,北京教育界发起了“挽蔡”运动请回了蔡元培
然而返京复任的他却对未来充满担忧:
“今后将不易维持纪律,学生们很可能为胜利而陶醉”
果不其然,校园里出现了许多令人忧心的现象
一些学生无心向学,临考时集体提出“免考”
更令人伤脑筋的是,学生或教师稍有不满
动则以罢课、请愿等极端方式作对抗
▲ 1919年6月3日,北京基督教青年教会门前,北京大学讲演团的学生与骑警。摄影:西德尼 · 戴维德 · 甘博。
还有一次,是因为几毛钱的讲义费
国家动荡,教育经费被一再拖欠
北大校方只好向学生征收少量讲义费
没想到数十个学生冲到校会计室恫吓、谩骂教职员
蔡元培挺身而出,挽起袖子,挥舞拳头喊道:
“你们这班懦夫!有胆的站出来与我决斗!”
学生们大吃一惊,纷纷作鸟兽散
蔡元培痛心疾首,当天就辞职离开北大
经胡适调停,历时一周的“风潮”才告平息
一边是学生们的政治诉求
一边是他所坚持的大学真义
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烈的纷争中
1926年他请辞校长后再不愿回到北大
因为那早已不是他理想中的北大
▲ 1919年5月4日当天,蔡元培没有参加游行,但他同情学生。他反对学生沉溺于政治运动,但仍以北大校长的名义营救被捕者。图为1919年6月,参加游行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摄影:西德尼·戴维德·甘博。
世间再无蔡元培
1916年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时
蔡元培就对外界说:“我不涉政界”
实际上他却不得不横跨政、学两界
在纷繁复杂的政局中,他的声望和影响力
令他成为各政治势力延揽和利用的对象
“九一八”爆发了如火如荼的学生游行
享有威望的蔡元培被委任为“救火军”
然而他还没说上两句话,即被学生拖下殴打
▲ 1934年国民党四中全会期間学生包围中央党部要求对日宣战,被委任为“救火军”的蔡元培正在安抚学生。(图片来源:《秦风老照片》)
1927年,担任中国民国大学院院长的他
决定推行“教育独立”,避免官员插手学界
然而当时南京政府政治根基未稳,经费不足
历时一年的大学区制试验以失败告终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
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还欠下了千余元医药费
入殓时的衣衾棺木还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代筹的
不愧屋漏,不避刀俎,清贫得叫人落泪
▲ 年轻时的蔡元培留德照。
蔡元培的一生传奇,也布满艰辛
身居无数要职,却从不得安稳
宽容雅量、领袖群伦,却沦陷在时代的洪流
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却行走于历史的夹缝
诺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世间也再无蔡元培
▲ 蔡元培北大办公桌。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7狮峰明前龙井(特级)
现正开启限量预售
【 特级100g 】原价498元 预售价468元
【特级50g】288元
|4月5号后恢复原价|
﹏
发货时间: 4月5日 ─ 8日前后
▽
长按二维码 立即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喝茶看书赏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