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家亲”需突破四大核心 促进交通生态科技一体化,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2017年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正式提出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京津冀战略推进的关键之年。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2014年6月18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提出,对看准的事情要先做起来,对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领域要先行启动,对一些带动性、互补性、融合性强的重大项目要抓紧实施,争取早起作用、早见实效,并要求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推进,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有业内人士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繁重,难度很大。既要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又要从现实出发,分步稳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

那么,京津冀要如何实现“一家亲”?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需着力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交通需先行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很多人看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交通一体化。据了解,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将紧密结合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及产业功能布局,分阶段、分目标、有重点地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

“铁路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方面,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表示,希望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加快铁路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打造更加快捷、方便的快速铁路网。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京津冀一体化应该将重点核心放在交通上面。因为交通的便捷度,是决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说,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而把京津冀交通规划作为重点,则能够将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实现绘制更加宏伟的蓝图。

那么,要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需要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二是增加京津冀之间的良性互动,合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宋清辉对此指出。

除此之外,他告诉记者,目前京津冀区域内的政策措施各不相同,这是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亟须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以及官员问责制度,做到有序、统一的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凤宝说:“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铁路与民航、公路的互联互通,无缝对接,构造大交通格局,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

生态一体化再提速

“河北的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就要从治理环境上做起。”全国政协委员云公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他还告诉记者,河北现在的煤炭产量是萎缩的,但河北煤电占的比重还是很大。随着去产能的持续,京津冀能源体系会发生很大变化。

要实现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并非不易。云公民表示,京津冀要一体化发展,其能源体系也需要协同发展。对于河北而言,一定要坚持去产能,将一些低质劣矿关掉,减少用煤并研究新能源的发展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政协副主席祁万利指出,要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就必须重视和确立河北的生态地位,就必须重视和确立与首都(京津)平原同一自然流域上游京津冀西北的生态地位。建立一个打破行政区划以完整自然流域和生态系统为单位的“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并以其成功实践和独有模式来争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蔡奇在日前北京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也表示,要强化区域协作机制,在环保部统筹调动下,加强与河北、天津的协调联动,做到统一会商、统一预警、统一应急、联动执法,达到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据悉,京津冀三地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已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并促进200亿合作意向。今后,还将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抓好张承地区生态水利建设项目。

此外,三地将共同组织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积极支持张家口坝上地区120万亩退化林改造。

不仅如此,有媒体报道称,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还将出台环保方面的专门规划,即《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该方案已内部审核完毕,将于7月下旬发布,方案对于区域生态红线划定,生态补偿、环境质量检测管理以及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规定。

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京津冀要突围发展,就要从科技做起。

“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联盟,加强京津冀科技资源的整合和统筹,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建立京津冀技术创新平台联盟,发挥各地的人才、产业、信息等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他指出。

的确,在科技方面,京津冀地区科研资源丰富,集聚了全国很多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绝对的条件和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有几个方面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一体化布局,在产业上要有互补,不能是单纯竞争的。产业一体化布局,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要一体化,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起到引领作用。

他说,目前国家的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大多落户在北京和天津,河北相对较少。科技一体化布局,就需要相应的人才也要一体化布局。

如今,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发展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方面差距较大以及体制机制等原因,京津冀科技一体化不仅受到国际大背景的影响,也要受到国内,包括区域内现实基础及条件的影响,科技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科技方面面临挑战,目前京津冀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空间结构失衡、区域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地区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中节能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企管运营部副主任栾海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上下贯通、强有力的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需要统筹把握政府的行政指令与市场规律,通过中央顶层设计推动地方政府协调合作,进而依靠市场力量的动力机制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中心主任程世东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未来的一个重点,这也是为什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纲要里对经济的一个总体定位有一条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示范区。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将是共赢。这为以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很好案例。政府必须牵头发挥顶层规划作用,形成高水平供给管理方案。”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协调发展仍面临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分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等困境,行政体制分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行政区划带来的行政壁垒,不能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那将无法实现京津冀在交通网络、贸易、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环境治理、产业、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栾海桥对此解释道。

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他表示,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三是完善区域对接协调机制,包括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强化政府对接机制、完善区域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社会参与机制。

最后,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区域考核评价”的方式,即围绕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从京津冀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区域协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地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各自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四方面进行区域性综合考核,落实过剩产能淘汰、节能降耗等与协同创新目标相一致的考核指标,创新和完善各级政府的考核和评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