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是作家的摇篮

日前,《人民日报》发文探讨大学中文系能不能培养出作家的问题。承认作家是不能用教科书培养出来的,但是技术和传播的革新早已让文学成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中活跃的文化因素,可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教育的领域。

关于这个话题,三言两语不可能说清。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大学中文系即使找到大量关于技术和传播的革新专业人才,也绝对培养不出真正的作家。2003年,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活动的文化产业截然不同。我们现在的大学,多少文学院成立了文化产业系,以娱乐、经营为目的,那还谈何真正的文化?文学一产业,这片土壤就更难成长出作家来。

从屈原到李白,从曹雪芹到施耐庵,及至鲁郭茅巴老曹,到今天的莫言与贾平凹,哪一位中国文学的构筑者是为了经营服务目的脱颖而出的?既然承认大学的教科书都培养不出作家,网罗一批“关于技术和传播的革新专业人才”到大学,作家就能培养出来了?

在此一定要厘清,我们谈的是献身于文学事业而绝非文学产业的真正作家。现在滥竽充数的文学与所谓的作家已经泛滥得文学不是文学,作家不是作家了。一切与文艺相关的专业训练对修习者无疑会有帮助,但是文学与艺术创造需要的是天赋,天赋是任何理论与技术导引不出的。正如叔本华强调天才所标志的是“超人的东西”,康德则称“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一样,真正的作家虽然谈不到都是天才,但其天赋也是绝对“培养”不出来的。

魏润身(首师大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