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搭台 学术唱戏——南京晓庄学院举行化学前沿高层论坛

在南京晓庄学建校90周年之际,化学前沿高层论坛在学校方山校区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李亚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荣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邢献然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左景林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龙腊生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员,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章名田博士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高层论坛。南京晓庄学院校长许承明教授、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环境科学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校长许承明教授代表学校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院士、专家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校史校情,特别是化学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希望学校以本次高层论坛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激励创新,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与同行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朋友一道,共同为化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专家们分别就化学前沿热点问题作了主题报告。李亚栋院士作了“金属纳米晶、团簇与单原子催化”的报告,李亚栋院士介绍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单原子、单分子催化会成为热点;并且对金属纳米晶、团簇与催化,临界小尺寸结构稳定性,轨道杂化与金属键等理论知识进行了精彩讲述。最后李院士以爱因斯坦的一张照片“sharp eyes,deep thoughts”为结尾,勉励大家加强学科交叉偶联,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李玉良院士作了“分子材料聚集态:从一维到二维”的报告,李玉良院士介绍了分子材料及其聚集态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发展一维和二维的分子聚集态结构材料和异质结构材料,以及它们在光学、电学、光电、能源和催化等方面的基本特性和开发其潜在应用。他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分子材料自组装和自组装新方法,实现了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从一维到二维的可控构筑,并研究了多种聚集态结构的大面积、高有序自组装规律,以及尺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邢献然教授作了“Pb2.15Li0.7Nb5O15晶体结构、负热膨胀和NLO效应”的报告,邢教授首先简介了纳米材料的基础知识,包括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小尺寸效应等。左景林教授作了“基于分子导体的多功能材料研究”的报告,左教授首先从功能配合物在分子电子学材料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龙腊生教授作了“高核稀士及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合成及磁热效应”的报告,龙教授由高核金属簇合物的组装,包括如何合理设计与组装高核金属簇合物和簇合物的磁制冷性能,引出了有机、无机铁电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介绍了铁电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特点,讲述了铁电材料在电、磁、力、热及光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朱晓晴教授作了“如何预测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报告,朱教授介绍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并通过实验发现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否定了化学反应中“反转区”存在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取代Marcus理论的新的动力学理论方程。王丹研究员作了“多壳去金属氧化物空心球的合成与应用”报告,王研究员讲述了他们课题组如何发展了多壳层空心微球颗粒的可控合成方法,如何探索了原位聚合模板法、限域空间自组装法等颗粒的自组装方法,进而如何系统地构建了多级有序和复合的介尺度结构的过程。章名田博士作了“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Molecular Systems for 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的报告,报告指出水的氧化是构筑人工光合作用体系的关键步骤之一,但由于水的氧化需要转移4e-和4H+,这极大程度上使得水的催化氧化过程具有很大的挑战。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专家们精彩的解答博得阵阵掌声。此次化学前沿高层论坛学术氛围浓厚,为南京晓庄学院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师生的科研动力,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