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绩效指标,事关学校长远发展。日前,针对“双一流”建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强调:“这是中国大学冲刺世界一流吹响了冲锋号,更是像西南交大这样一所谋求复兴的学校吹响了冲锋号。我们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动西南交通大学整体迈入一流。”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新闻中心统一策划,《西南交大报》开设“学科风采录”栏目,交大新媒体推出“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展示,回顾学科建设情况,总结学科发展成就,为学科建设呐喊、鼓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科~

学科概况

电气工程学科是211 工程、特色985、2011协同创新重点建设学科,创立于1949年,创始人为曹建猷院士等。198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学科博士授予权,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主要的方向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及其自动化、列车牵引与传动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磁悬浮与超导工程等。其中,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特色鲜明,定位清晰。以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为内核,以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利用领域为外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致力于引领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科技发展,占领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人才培养高地,以期建成国际一流特色学科。

学科紧密围绕高速铁路、干线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浮交通、电力机车/动车组、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电力电子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及创新技术研究。建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电气工程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建有物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教授,师资队伍德才双馨。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其中双聘1人)、国家千人4人、长江学者4人(其中讲座2人)、国家杰青5人(其中B类2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百人(千人)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省杰青6人、享受国务院津贴8人、全国优博1人、全国优博提名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2人。

主要成绩

学科围绕轨道交通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学研究成效显著,始终引领行业科技发展。电气化铁路未建之时,首创“电气运输”学科,培养人才;电气化铁路建设之初,首倡电气化铁路电压制式;电气化铁路发展期间,研制了国内首套牵引供电多微机远动系统、首套变电所自动化系统、首台接触网检测车等。高速铁路大发展期间,研制了国内首套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首套数字化牵引变电所、首套接触网6C系统、以及世界首套同相供电系统、世界首台节能型牵引变压器等。同时研制了国内第一辆载人磁悬浮列车、世界最长商业运营中低速磁浮列车(长沙线)等重大装备。有力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的快速发展,持续引领并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学科发挥行业智库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轨道交通提供了众多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如全国高铁目前采用的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几乎全部源于本学科,牵引供电关键设备安全运行检测系统80%、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65%也源于本学科,有力支撑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技术依托,学科为国家牵引供电“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了大量重要决策咨询,编制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6C系统技术体系等10余项技术规范被广泛采用,并被采纳为行业规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如主持了“牵引供电关键设备安全运行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了“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技术与装备”项目的研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了“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安全运行诊断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的研发,该技术与装备在全国18个铁路局全面推广应用,有力支持了我国高铁弓网安全运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53项、受理发明专利27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48篇。

学科为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主持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1门、四川省精品课程7门,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重点图书10部和铁道部规划教材7部。学科面向轨道交通行业重大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支撑我国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运用能力矩阵分析法,构建了“平台+人才+项目”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习—学—用”理论与实践贯通融合的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成果辐射到行业特色高校并成为示范。制定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本专业人才培养规范——“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规范”,提供了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标准。建立校内外高水平教学实践基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企业精神。

毕业生享誉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目前国内从事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研究、设计、施工和运维的管理和技术负责人80%毕业于本学科。毕业生丁荣军、蒋先国分别成为了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招生、培养的唯一院士和设计大师。编著的教科书在国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普遍采用;每年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培训管理及技术骨干800~1200人次,确保了我国高铁电气化建设急需的人才。此外,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为轨道交通大型企业订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开办了“高速动车组”、“高速列车牵引供电”等“3+1”班,开设了埃塞、肯尼亚等多个海外高层次来华留学人员国际铁路培训班,为服务“高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科注重开展广泛国内外学术交流,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与 UIC、康奈尔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 20 余所知名机构和高校以及西门子、ABB 等 30余国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罗克韦尔、施耐德、飞思卡尔等国际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依托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工程中心香港分中心。聘请加拿大工程院陈通文院士、多伦多大学 Steven A.Boggs 教授、东京工业大学森欣司教授等20 余位院士、教授担任兼职、名誉或顾问教授。多次举办大型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钱清泉院士为多个国际国内学术期刊顾问,周克敏教授为IEEE、AAAS、IFAC Fellow 以及 IEEE AC 等6 种国际权威期刊副主编,吴广宁、何正友、陈维荣教授为 IET Fellow,张葛祥教授为国际膜计算学会创会主席,冯晓云教授为国务院电工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相关链接

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丨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

文字:蔡京君

制图:交大新媒体中心 陈琳娜

来源:《西南交大报》第696期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罗艺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 一流风采 学科名片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