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首次召开教职工大学,2500人到场

上周四,清华园有大事发生。

当天下午,清华大学召开了2017年全校教职工大会,乍听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可能就是一场普通会议。

但一个清华院系领导说,这是她3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学校会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

这么一说,参会规模和档次就上去了。据清华大学校史馆介绍,这还是清华大学跨入新百年之后,首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与上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和全校教师大会已相隔30余年。

一、

总体而言,在清华百余年发展史上,不同时期都开过全校教职工大会、全校教员大会、全校教师大会及全校师生员工大会等,但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很少。

为何改革开放后就少了?清华校史馆的解释是,由于学校的发展壮大,师生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所致。

即便是1980年初召开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也因为当时清华没有一个会场能够容纳所有参会教职工,还专门安排一些地方放录音,应是为了让前一天未能到会的人补听会议内容。

如今,清华的基础设施条件已较30余年前有了大幅提升,3月16日下午,除在新清华学堂设主会场外,还在蒙民伟音乐厅、主楼后厅和第六教学楼设分会场。

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共有2500名清华教职工代表出席大会,而根据清华大学官网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清华拥有13670名教职工,其中3395名教师,8680名职工。

由此可见,这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也是让不足20%的校内教职工出席会议,但在出席人员组成上,应该照顾了各教职工群体的比例。

二、

至于开会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两次全校教职工或教师大会,主题都关系到调资、提职等教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大问题。

而在我看来,这次全校教职工大会的着眼点则是通过校长、党委书记在会议上开诚布公地和教职工代表交流,凝聚清华全校对于下一步综合改革的共识。

作为“两校一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清华已先后启动了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等改革环节,按照2014年启动实施至2020年基本全部完成的改革时间表,综合改革已进入“中场”环节,需要总结前一阶段改革得失,更好布局下一阶段改革。

但这多半是学校总体(包括校领导)的利益诉求,不能保证院系和教职工等群体也能这么想,毕竟,三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所以需要凝聚共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才能更好推进改革执行。

三、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清华新闻网对这次会议的报道中,透露了不少计划推进的改革措施,在此仅列举几条:

已制定《清华大学开放交流时间制度》,教师公布可以开放交流的时间和地点,校长和书记将带头,坚持每月安排一次开放交流时间,与同学面对面交流;

继部分院系试行大类招生后,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大类培养小组”,并设立首席教授,目前,16个大类首席教授名单已经确定,为大类培养“保驾护航”;

学校今年将启动深圳国际校区的建设;

学校将增加大一新生课外锻炼时间,并对每一位新生提出学会游泳的要求(言外之意,清华今后录取的本科新生都要学会游泳?我这样的旱鸭子可惨了)。

除通报改革进展和计划外,教职工大会也需要回应一些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这方面内容包括:

将增加师生免费上网流量;

为离退休教师开设就医送医的专车和班车、营造更好的就餐条件和交流环境;

推出两项新的教师年度奖励——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优秀教师奖和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教师奖;

年内,将完成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后续工作,并启动职工队伍改革(据说要提高薪酬,管理校内周转房)。

四、

清华此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好处是可以让校长、书记这样的权威人物,向以往较少见到他们的一线教职工,集中介绍改革措施,并解释改革的前因后果,起到大规模通报学校改革有关情况的效果。

但若想实现理想效果,还要取决于校领导当天会议的准备情况、现场状态,及参会人员的听会状态等诸多因素——如果教职工在会场不认真听讲,会议效果也会打上折扣。

对此,我认为,如果开完会后配发文字实录内容,应能起到补救作用,同时让更多的校内人员知晓学校的举措。

北京大学曾通过官方微信,对外发布林建华校长在2015年初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那次会议也是北大的综合改革动员会。值得称道的是,在简要文字介绍校长讲话内容的同时,文章还配有校长讲话的PPT幻灯片图片,但遗憾的是,感觉配发的文字还是摘要,并非讲话全文。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伊斯格鲁布(Christopher L. Eisgruber)曾在今年2月向全校发出他就任校长后的第一封公开信,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动态,包括2016年学校战略规划提出的一些目标的进展情况。

将沟通内容落实到文字,与会议讲话相比,不仅用语一般而言更为精确,更能准确展现学校改革情况,而且能将沟通内容传播至更广泛的目标人群(包括学生、校友和其它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不局限于与会人员。但这也考验校领导的文字功底。

如果校领导口才了得,演讲富有感染力,也可多尝试非正式会议的形式。普林斯顿大学的伊斯格鲁布校长和斯坦福大学的马克·特榭-勒温校长(Marc Tessier-Lavigne)都曾在今年2月和学校教务长一起举办了非正式的市民大会(town hall meeting),当面和与会的教职工、学生等群体,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当面交流。

不管是写信,还是举办非正式会议,都是美国一些名校校长与学校各群体沟通的手段之一。这些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校长们不会依赖于固定的某种手段,而会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取得良好沟通的效果。

国内高校领导也可结合本校校情,借鉴、引入在国外高校行之有效的沟通手段,尤其是写信这一方式,在国内似乎还不太普及,当然,也可以创新,发展新的沟通手段。

例如:

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网上“校长信箱”,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并督促、协调加以解决或做出答复;

北京大学将一些校领导通报学校重大情况的会议录制成网络课程,供校内干部在网上必修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置类似校领导接待日的制度安排,安排校领导当面接待校内人员。

清华时隔30余年再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也是一次有益尝试,我也期待,能有更多国内高校,探索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治理体系。

本文及本报告所有内容版权属于平方创想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所有。公司旗下包括面向高等教育机构的数据与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SquareStrategics(方略)、全球领先的学生学业发展平台ApplySquare(申请方)、专注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自媒体一读EDU(微信公众号:yidu_edu)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一读EDU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