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转换

撰文 | 齐靖 魏春雨

作者单位 |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工程档案

项目地点: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大楼

基地面积:12546 ㎡

建筑面积:8045 ㎡

设计单位:WCY魏春雨地方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魏春雨、齐靖

设计团队:张光、费双、罗诚、罗杰、郑少平、方厚辉

设计时间:2008年

竣工时间:2012年

湖南工业大学是2003年9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学校以河西新校区为主校区,以河东校区(原株洲工学院)为分校区,以株洲快速环道为纽带,形成湖南工业大学校园链;以全国一流高校为榜样,建设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高校建筑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生态公园式校园。

整个新校区目前已完成了校前区、主教学区及部分院系楼、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等建设,考虑到音乐学院大楼功能的特殊性,其选址应相对独立和安静,应适当远离其他教学楼和院系楼。基地位于校园教学区主轴线的东北角,西面、北面及南面以校园原生态山林和水系景观与核心教学区相隔,呈半围合态势;东面则视野开阔,为校园主干道和拟建体育中心的规划用地,远处还有株洲神龙城炎帝文化主题公园。音乐学院大楼建筑群由学院行政办公区、教学区和琴房实践区三个部分组成。如何让建筑和环境形成连续的异质转换,达到个体特性和整体特性共生,成为设计的关键。

▲ 东南向全景

▲ 总平面

地景重构

音乐的本原是人类抒发情感的最原始手段,为了增加表现力,人们还在声乐中加入舞蹈,人类对美的执著追求引导着这一形式不断发展,使之形成一种对自然的诠释。作为音乐活动载体的音乐建筑,应力求反映出音乐的象征性、隐喻性和唯美主义倾向,并与自然有机结合。

肯尼斯 · 弗兰普顿在《结构、肌理和地形》(Structure,Fabric and

Topography)的主题演讲中谈到:建筑的取向走向了建筑自身最原本的自治,与地形的融合,正是建筑的这种“本源属性”之一,因而和结构、表皮一样,地形成为建筑形态寻求源于自身的形态意向时一个重要而必然的指向。基地三面环绕的丘陵地形为大自然多年的“形构”,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地形景观和区域气候特质,它的起伏跌宕与标高差异为设计提供了自然形态之伏笔。设计灵感源于西侧的山丘表面肌理,延续自然之起伏形态,学院办公区作为整个建筑的起点,以斜坡种植屋面和台阶从地形之中升起,依次串接教学区和琴房实践区两个部分,呈“S”形布局;建筑形态通过“起—承—转”的线性构形逶迤盘卧其间,与山体产生了微妙的协同和对比,成为原有环境的创造性延续和再生。这种连续性、流动性的外部形态也体现了音乐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 形体生成示意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建筑与地面的关系采用了“台地”的意向,1.8m高的基座将建筑支起,在自身限定的场域中,设定了大量舒缓的台阶和坡道,踏步在逐级上升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学区与办公区共享的入口平台。这是两个区域围合而成的面向东面开放的庭院空间的延伸和扩展。基座饰面材料选择与建筑一致,体现了建筑弱化自身并融入场地的姿态,以及“建筑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意向。庭院绿化草坡上方有一座“V”字型钢结构支撑的折形玻璃连廊,造型轻盈、透明,丰富了庭院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成为建筑入口处的视觉亮点,同时师生可在此驻足并远眺炎帝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色。

▲ 绿坡上的折线形玻璃连廊

▲ 建筑轴测

▲ 东立面

▲ 剖面

拓扑转换

功能主义建筑很容易退化成如机器一般的各个零件的装配。但是有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几乎在功能主义建筑里完全不存在,那就是拓扑空间。拓扑的特性显然与一些意义有着密切关系,诸如基本的闭合性、感知性、环境亲切感,以及更普遍的单一主体下的多样性。界面作为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设计通过建筑界面在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上的拓扑转换,线性转折的围护体系和模拟山形的屋顶构成了连续、流动的的空间界面,将传统教学建筑中界限明确的顶立面、侧立面和地面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不再是生硬拼贴或毫无关系。从入口平台广场到斜坡庭院再沿建筑斜坡屋顶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建筑三个不同标高的绿化屋顶,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领略到不一样的校园风景。建筑顶面对垂直界面的这种转换也体现出建筑从视觉化的对象向体验性场所的转化。

▲ 东南角入口广场

▲ 行政办公入口

▲ 山林中俯瞰建筑

▲ 内庭院

▲ 琴房区西侧外景

建筑端部和转角处生成的内凹空间、边庭空间、外凸盒子及建筑之间的架空连廊和庭院空间增强了与山丘的契合,弱化和模糊了空间界面,产生了空间限定的不确定性。建筑界面的起伏、走向和肌理与周边的景观环境紧密关联并相互渗透,改变了局部气流,同时承接光、风、雨的方式也出现了微妙变化。在建筑内部,空间界线的模糊使得空间性质也趋于模糊,不同功能、不同形状和不同标高的空间产生了平面和立体维度上的联系,空间体验也变得丰富多样。教学区门厅位于建筑中部西端,面向平台广场,入口恰当内凹,达到建筑内外空间的有效过渡。西侧两层通高的咖啡厅通过界面叠合,成为门厅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延伸,上方伸出的连桥穿插在这个共享空间之中,首层开敞的楼梯则作为联系上下层功能与空间的载体。视线的开敞、空间的渗透和功能的复合,促进人们在此交流与互动。

▲ 屋顶上错落的花台

▲ 建筑局部

▲ 内部空间

材料语言

材料的表现与细部的处理可以强化建筑形态的塑造和丰富建筑界面的表情。建筑外围护体系的虚与实,严格遵循建筑形态的生成逻辑关系。设计从建筑构造入手,外墙围护结构采用400mm厚的黏土空心砖,水平趋向的外窗平内墙安装,建筑双层复合界面通过墙与窗、墙与墙在进深方向形成细微的错位变化来表现,既增强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又弱化了建筑体量,丰富了立面层次。随机设定的短墙在水平窗带中跳跃,宛如五线谱中跳动的音符,通过进退错位、材质变化,使得建筑的表情更加生动和活泼。

不同于建筑形态及界面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对于外墙饰面材料的选择,设计则倾向于简约朴实的表现形式,使用天然质朴、肌理匀质、经济耐久、可成片施工的装饰材料,例如泥土色的水刷石、面砖等。但校方认为建筑外观颜色应同新校区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以砖红色面砖为主要基调),介于此,设计改用灰红色和灰色毛面面砖,两种面砖一主一辅、相互拼嵌,抑或是对整个校园人文环境的一种尊重和回应。

结 语

校园空间环境的营造和人文内涵的提升,离不开校园教学建筑设计的创新,当代教学建筑已不再是功能至上的“行列式”的盒子形态、整齐划一的立面造型。建筑顺应地形环境的设计已成为当下倡导的重要倾向,建筑形态与空间界面地景化处理强化了场地中的环境要素,为建筑与校园公共空间和景观结构整合和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