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数字报纸

《大学》是中国古代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至唐代才开始为人所注目。

韩愈等引用《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导学者的法则,自从上天降生民众,没有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信的本性的。然而人们的禀赋气质有所差异,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并保有自己全部本性的。一旦有能够穷尽天性的人出现在人们中间,上天必定下天命让他作为众人的君主和老师,让他治理国政,教化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本性,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看透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天地之道运用于处世之中。这就是古代盛世时,在上政治清明,在下民族美好。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从能够承受天命,确立法则,顺序分明,内容详尽,上古人们都保留本性中最淳朴的东西,真善不虚,世界和谐。

到了周朝衰落,贤圣明君不再出现,社会丢失了人性的面目,被不择手段的争名夺利,被腐化享受所代替,教化荒废,风俗颓败,这种状况使百姓不幸,不能得到仁政的恩泽,昏暗不明,颠倒闭塞,痼疾反复积累。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混乱到了极点,人们生灵涂炭,贤达之士深受迫害,痛苦不堪。

上天的运行循环往复,有乱世就有治世。《大学》这篇圣明圣人之作为后人明君所赞扬彰显,挖掘真义,对历代于国于家化民成俗,治人之方,救国救民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的宗旨,在于教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天下人革旧更新,使人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并知道应该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心情平静,心情平静后才能安稳泰然,考虑周详,谋划精当,才能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大学》第八章《修身在正心》中讲到,修养品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所以要求读书人不要带着一己之见读书,否则,就永远只能接受适合自己心意的道理,而不能接受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道理,因为灰尘挡住了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已经变形。所以要读尽天下书,必须摒弃一己之见,以宽阔的胸怀对待书中的道理,莫叫灰尘遮望眼。

为人处世也是这样,胸中应该清除不满或怨恨的成见,坦坦荡荡,没有任何阴暗的心理,这样人与人相处时,才能愉快,即使有不如意之事,也能及时化解,公正对待,这样才能融洽地与世人相处。

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同样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破刻板的思想观念,摒弃单纯向钱看和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方式。应该要求人们从知识和经验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教师务必要教导学生在纷扰多欲的社会中,及时知道自拔,避免因经不起诱惑而误入歧途。古人在学校、家庭教育中能做到教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天下革旧更新,使人达到完美的道理境界。

教育需要老师、父母的爱,需要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睿智和勇气。时代的变迁将越来越迅速,我们要培养下一代有一个健康的头脑,有一个觉醒的心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与事物的爱。但愿我们多学习一些像《大学》这样的书,以教导下一代和自己,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