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加近200岁!仨老人缔造社区大学蓝图 十几种免费课程让居民从生人变熟邻

“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不仅限于打造美丽的居住环境,更是一场共同参与提升市民社会文明指数、家园和谐度的全民行动。通过居民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厦门市海沧区海虹社区开创了厦门首个社区居民大学,从最初的3个人到如今惠及数万人。因为这所社区居民大学,昔日互不相识的社区居民们,在居民大学里成为了“学友”、“歌友”、“舞友”,共同缔造了美丽厦门新篇章。3月23日,沈阳晚报幸福观察团走进了这所被旅游团当作景点的社区居民大学。

家门口的大学 来自台胞的“点子”

海虹社区坐落于厦门市海沧区,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有21个住宅小区、4800多户居民,其中常住人口1.5万人,流动人口3500余人。“这里的居民多数是近几年从各地迁移来的,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加上社区管理范围较大,社区工作人员又有限,因此,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摆在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海虹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于是,海虹社区集思广益,向全社区征集以缔造社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共同管理点子。说起这所居民大学的由来,背后有台胞义工王欲荷的功劳。在海虹社区居民大学成立之前,热心公益的台胞王欲荷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王欲荷发现,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很高,并且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有着强烈的再学习平台需求。于是,她向海虹社区建议,借鉴台湾社区居民大学模式,在海虹社区创建一个属于居民自己的大学。

大家觉得这是个好点子,于是社区牵头,由社区三位热心老人吴沧瞬、林文琦、郑月英着手规划。当时3位老人的年龄加起来已近200岁了,但满腔热情让他们充满动力和激情。社区其他居民也被3位老人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到筹建社区居民大学的队伍中来。 65岁的郑月英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2014年4月19日,“海虹社区居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厦门市首个正式注册挂牌成立的社区居民大学。

课程如何安排 由社区居民“点单”

“每天居民大学都会安排各种课程,从烹饪到围棋,从戏曲到英语,从瑜伽到国学,甚至还包括现在最火的尤克里里(一种只有4根弦的小吉他)、国学等,应有尽有。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免费向居民们开放。”在社区居民大学的课程表前,郑月英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居民大学共有15间教室,开设的课程都是根据居民们自己想学、需要学的来安排。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需求不同,老年人喜欢学唱歌、听养生讲座,烹饪技术、家政服务、瑜伽、花艺等课程广受中年妇女喜爱,小朋友们则更青睐绘画、艺术培训和国学等。尤其是每周六下午的国学课,几乎场场爆满,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诵读经典,同享中华传统文化熏陶。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居民们不仅是居民大学的“学生”,不少居民还发挥自己的专长,担当起居民大学老师的角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当初,听说家门口办了大学,家住海虹社区的柯奋斗马上兴冲冲跑去报了名。地地道道渔民出身的他说自己可以成为“渔民教授”,教居民们如何买鱼、煮鱼。社区居民郑晓钟是国家二级营养师,平时在外面授课,一堂课能挣几百元,但自从社区居民大学成立后,他每周都免费给大家上两堂健康教育课。

不过,考虑到一些课程的专业性,有些授课老师是外聘的,每上一堂课会得到80元的补助,这笔钱由居民大学埋单。郑月英告诉记者,每年,政府部门都会给海虹社区居民大学补贴20万元,这笔资金将用于维持居民大学的正常运转。

探索社区微治理 管理成本大大下降

海虹社区的居民们告诉沈阳晚报幸福观察团,以前,他们虽然住在同一栋楼里,但由于大家的房门都是锁着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对门住的是谁。如今,通过课堂中的互动,他们相互认识了,找到了许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并一起自发建立了十多个兴趣团体。居民们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从原来的“生人”变成了“熟人”。

“一起上课的学员,若是哪个突然生病了没来,大家都会结伴去问候;要是谁家遇到了困难,大伙也会积极地想办法一起帮助解决。”社区居民林奶奶说。居民们相互熟悉了,也更加主动地投入社区活动了。“以前,社区要举办科普讲座之类的活动,社区干部要挨家挨户地敲门,即便如此,一些居民也根本不理睬,甚至连门都不开。”海虹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只要社区举办活动,居民们都非常支持,并积极踊跃地参加,这让社区的管理成本大大下降了。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 白昕

摄影记者 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