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菜农的看点究竟在哪?

因为种种原因,农村的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而不愿回家种田。可在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万亩蔬菜产业园内,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华成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职业农民,时间最长的已干了6年,收入最高者年薪达30万元。(3月24日《南京日报》)

很显然,乍一看到这则新闻,很多人都会把目光聚焦在“30万年薪”上,也都会羡慕那9万元的住房补贴,这样优厚的待遇即便是在很多政府机关、外企、央企等“高大上”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有的,也是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生做梦都想得到的,确实令人非常羡慕。

不过,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当菜农最大的看点并不在于薪酬高、待遇好,而是在于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出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实际上,作为一个年轻人,往往在择业上并无多大的奢望,甚至很多人只想有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就满足了。可现实是,很多做家长的却并不是这么想的,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个大学生,怎么也要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砸了那么多钱,最后的回报却那么低,这让不少家长很难接受。也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不甘心和要面子,才把孩子的择业观架得高高的,也才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择业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换言之,很多大学生在择业上并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多数情况下都要听命于父母。而这些当菜农的大学生中也有人遭遇到家长的反对,但可喜的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家长的反对和压力,而是耐心地做家长工作,并最终获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说明他们不仅在择业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择业的自主性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勇于冲破世俗观念的精神和独立自主意识及能力无疑值得肯定,也更值得后来者好好学习和效仿。

其次,在于理想正在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动力。应该说,每个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但在残酷的现实前很多人都向理想低下了头,特别是长期以来,在“高考改变命运”思想的影响下,孩子们的理想都变成了一个单纯的“上大学”,都想通过高考成为“人上人”,而反映在择业上就是歧视劳动,凡事与苦脏累沾边的工作一律不干,这样很多人就把自己就业的路堵死了,甚至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甘愿成为什么事都不愿意做的“啃老一族”。

而从上述新闻来看,这些大学生所以选择当菜农,很大一个因素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而来,就像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冯顾城所言:“我对种菜有兴趣,专业又对口,并没感觉到不体面。”这说明,其选择当菜农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专业,也说明理想和兴趣正在成为大学生们择业的动力,这与过去只在想成为“人上人”这一棵树上吊死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更显出他们择业的理性和成熟。

实际上,所谓大学毕业生,只是说明你接受过学历教育,根本不意味着你必须或是应该从事什么工作,而到底该如何选择工作,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还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轻信盲目、一味追求体面的工作,还是按自己的理想、兴趣自主择业;是歧视劳动、贪图安逸,还是以劳动为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今天和明天的大学生及其家长们好好反思,也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必须迈过的坎儿,可以说,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学生们才能充满自信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才能尽快融入社会,成为一个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我想,这恐怕就是上述11个大学生乐于当菜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