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开发探索《当代中国》课程

十八大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离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建设目标还有距离。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破解当前的困境。

为积极探索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从去年开始,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新的通识选修课——《当代中国》。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下《当代中国》课程探索的缘起?

叶晓东:课题组直面思政课主渠道教学的困境,是《当代中国》探索的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体系内容,而现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本属于单兵作战。任课教师对浩瀚的教学内容很难做到都有全面深入的钻研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长期以来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人讲到底”,或者是谁也能来讲思政课,众多老师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中,基本就是换班走过场,相同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较少利用运用各种资源谋求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缺乏课程团队意识。另外,在一些高校,思政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沟渠”不通,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公共基础课教师之间鲜有互动,难以形成“相向而行”。

面对从互联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渐成长起来的“95后”,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可接受性,开设符合其接受意趣的思政教育课程?如何在已有思政课基础上拓展课程的内容深度、广度和新颖度?如何将新开发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化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体现更丰富的科学理论、前沿学科和实践价值?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直观展示当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如何将新开发的课程紧密融入社会生活领域,紧跟人的全面发展诉求,契合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目标?如何给当代大学生讲好中国话语、中国道路和中国故事?所有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的。《当代中国》的课程探索正是源于对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