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到底该阅读哪些经典书籍?四大高校博导走进“南书房”对话实验师生

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武汉大学教授陈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良怀及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胡洪侠对话“读经典”。

深圳新闻网3月25日讯(记者 余俐洁 通讯员 王海涛)什么样的书籍才是“经典”?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阅读哪些经典书籍?24日下午,“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首次走出深圳图书馆,联合深圳实验教育集团、深圳市学生文联,特别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围绕阅读与师生们展开对话交流。

“中小学校是弘扬优秀文化、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场所。鼓励青少年了解经典、走进经典、爱上经典,是图书馆和教育机构的重要使命,也是全民阅读的重要内容。”深圳市图书馆馆长张岩表示,借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书目评审会、齐聚深圳之机,深圳图书馆特别策划“南书房”活动走进校园,邀请到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武汉大学教授陈锋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良怀等四位优秀专家学者,围绕“为什么读经典”话题,面向深圳1200名高中师生,展开对话交流。活动由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胡洪侠主持。

活动现场

陈锋认为经典有大经典、小经典之分,“任何经典只要阅读,就会得到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知识,经典离我们很近,有时候可能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读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的书,对我们应该会受益匪浅。”

王余光则认为阅读经典对我们有两个好处,首先对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帮助,这是工具性;其次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为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是思想性。

而学生应该如何阅读经典,徐雁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学问的传统,叫文史不分家,小学阶段读《西游记》,中学时段读读《三国演义》,是一种很好的知识结构,也是一种很好的经典阅读的方法。”

马良怀建议高中同学在紧张学习之余可以读一些“无用之书”,“如果在课本中对某一个作者感兴趣,比如屈原、陶渊明等,把他们的作品找出来读一读,根据自己的兴趣非功利的去读一点书,在过程中使自己轻松一点、愉快一点”。

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结束,实验师生们都感到意犹未尽,“我从川大毕业15年了,今天是我工作以来最热血沸腾的一天。”一名高二的老师有感而发。高三的李同学刚考完试赶来,“平时有在图书馆参加过南书房的活动,今天在自己学校举行,觉得特别亲切,教授们的交流也带给我不一样的新视角”。

记者了解到,2013年11月,为倡导经典阅读,弘扬优秀文化,深圳图书馆创设了“南书房”服务区。“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推荐活动是2014年初,深圳图书馆联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开展向广大读者推荐适合当今中国家庭阅读与收藏的经典著作,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推荐30种经典书目。目前书目编制已进入第四年,2017年的书目将于4月23日“4·23世界读书日”正式发布。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首次走出深圳图书馆,走进深圳师生身边。

相关资料:

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个人著作:《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的文字与典籍》《文献学与文献学家》《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著的阅读》《读书随记》《阅读,与经典同行》。主编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等。

徐雁,南京大学教授,兼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著有《秋禾书话》《藏书与读书》《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主编有《全民阅读推广手册》《中国读书大辞典》等。家藏书万余册,先后面向不同群体讲座《读书与人生》《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训的智慧与家庭的魅力》等近千场。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湖北省政协常委,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所长,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著有《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国病态社会史论》《清代军费研究》《中国俸禄制度史》《陈锋自选集》《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

马良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等学术著作6部,于《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中国老学史》曾获教育部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奖。

胡洪侠,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著有《老插图新看法》《微尘与暗香》《百年百词》《给自己的心吃糖》《书情书色》《夜书房》《微书话》《对照记@1963》(和杨照、马家辉合著)等,主编董桥散文集《旧时月色》《私人阅读史:1978—2008》《向阅读致敬:深圳读书月历届嘉宾回望与回访》《董桥七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