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学者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谈“和而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学员们接连迎来“洋学者日”。3月17日,两位西方知名汉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Roger T.Ames)、中国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Daniel A. Bell)走进中央社院课堂,讲起了他们眼中儒家的“和而不同”。

小编了解到,邀请西方知名学者走进课堂讲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央社院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儒学应当在世界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

满头白发,时而严肃时而微笑,当安乐哲坐在台上将他眼中的儒学娓娓道来时,那种乐天知命的气质“很中国”。在当代西方汉学界和哲学界,安乐哲都是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他对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让西方人真正能够理解中国经典的深刻含义,开创了中西方哲学和文化交流的新路径。他的中文名字“安乐哲”也源于《论语》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非常适合喜爱哲学的他。

课堂上,安乐哲谈到现在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潮存在的诸多问题。他说,我们面临着如温室效应、食品短缺、人口爆炸等诸多涉及“关系性”的问题,如果不合作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应从西方“非胜即败”的个人主义模式转到东方合作包容的共赢模式,而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对于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安乐哲表示,中西方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交流正在增加,这与中国崛起、话语权提升密不可分。而西方通行的中国哲学思想是由当年的西洋传教士引入的,翻译中多使用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导致很多地方词不达意、理解有误。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了解中国哲学,与之对话,并让它“走出去”。他说:“在当下,中国应当发声,儒学应当在全世界的文化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