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茂腔艺术 新人拜师将茂腔唱下去

?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句民谣,形象地阐述了戏曲奇葩——茂腔的吸引力。茂腔在青岛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茶余饭后、逢年过节人们总想听一段。近几年,现代茂腔《支书张玉刚》通过巡演,茂腔艺术走出了青岛西海岸,令更多观众领略了它的自然、质朴之美。

茂腔属于“肘鼓子”声腔系统,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而又通俗易懂,一度享有“胶东之花”的美誉。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曾有万人空巷观看演出的盛况。也遭遇过“台上人比台下人多”的辛酸。

据茂腔的传承人丁森聚先生介绍,零几年的时候,团里的老人到了退休的年级,但团里却后继无人,因为地方剧团较小,招不来戏曲专业的学生,一度面临传承的问题。

和丁先生的交谈中,记者觉得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他一再强调自己就是一个茂腔演员,而将茂腔传承下去,也是的自己的工作。“当时剧团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但也不能让老祖宗的好东西断在我的手里。”丁先生说到,为此他另辟蹊径 ,剧团的歌舞队挑选了一批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从基本功开始练起,他亲自指导孩子们联系,经过十几年的锻炼和舞台表演,这批人已经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创作了《支书张玉刚》等作品,获得了全国的文化大奖。

丁先生告诉记者,政府这几年对传统艺术形式非常重视,通过在文化惠民演出中的补贴政策,依托本地烟台东百姓大舞台等演出场所及“小品进社区”文化惠民公益展演等活动,“种文化”到基层,让茂腔回归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百姓心中历久不衰。

除了让茂腔走出去,政府还出资培养茂腔的专业人才。在《支书张玉刚》的排演中,一部分青年演员得到了成长,但对整个剧种的传承来说,还远远不够。

据了解,为解决后继乏人的现状,2013年8月,青岛市黄岛区文广新局委托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培养茂腔艺术人才。经过层层选拔,30名学员顺利通过招考,开始了为期4年的专业学习。“这将为茂腔注入新的活力,有了这批好苗子,起码未来十几年,茂腔的表演人才有了保障。”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