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新语 | 大学生科创没那么简单

曹刚/文

最近,上海高校正陆续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中期答辩。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日益深入人心,“创新学分”已成为许多高校的“标配”。修不满学分,就拿不到毕业证书。大学生科创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热闹背后,问题不少。

一是科创初衷不够纯粹。

一些学校出现了大批“调研型科创项目”,共同点是:以社会热点为突破口,以朋友圈转发问卷、走访调研为主,调查形式相对陈旧,多数流于形式。不少人迫于学分要求,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得出的结论脱离实际。更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匆匆立项骗取经费,再囫囵吞枣,草草结题,完全背离了科创初衷。

二是经费使用不够灵活。

多数学校以学院为单位申报科创项目,再从中选优,逐步升级至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这样操作效率较高,但在经费使用上有些捉襟见肘。各学院自筹经费,资金充裕的学院相对投入更多,另一些则囊中羞涩。部分理工科学院往往需要先买设备,经费紧张起来,团队只好自掏腰包补贴项目。此外,在同一学院内,经费开支大都一刀切,那些确有需求的项目无法额外申请资金。经费调配缺乏统筹和弹性,导致部分项目虎头蛇尾。

三是奖励政策不够完善。

在有的高校,科创项目拿了奖却得不到资金扶持,激励只停留在口头层面。对教师的奖励,往往与奖项直接挂钩,使部分教师将大量资源倾斜给了得奖概率高的项目。那些不容易得奖、却有一定意义的项目常常被忽视,有悖于“双创”精神。同时,受经费所限,大量项目审议工作积压到少数几位专家身上,使得一些优秀项目在申报阶段就无奈“流产”。

大学生科创,没那么简单。期待高校尽快完善科创保障政策,既火眼金睛剔除滥竽充数之人,又慧眼识珠扶持优秀科创项目,让创新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