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进课堂 青岛理工大学亮近五年课改成果

青年人网讯:中国建筑史课程不再流于课本形式,而是根据主题动手制作古建筑模型。3月24-25日,青岛理工大学召开中国建筑史课程创新培养模式交流会,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富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国内著名院校一线中国建筑史教师、文化学者、史学专家等作为嘉宾开设专题讲座,并针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和执业背景下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创新教学进行现场深度讨论与交流。

青岛理工大学集中亮相了近五年以来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成果,大量学生制作的古建筑模型在这场交流会上得到展示。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的形式,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意思,设置的激光雕刻工作室也得到充分利用,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匠人精神”培养助力。

中国建筑史课程是青岛理工大学面向建筑学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近五年,结合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建筑历史研究所教学团队展开了实验性的教学改革:中国古典建筑模型建构。

学生在营建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焕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研教改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就青岛理工大学课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跨界社会调查、建筑的社会作用、中国古建筑史的机遇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接下来,青岛理工大学将每年举办东方建筑智慧论坛,力邀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就国内建筑和教学进行探讨,推动“匠人精神”融入到高校的课堂中。

责任编辑:小草

张煜东博士:1985年,江苏苏州人,2010年1月于东南大学获得信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出站。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长老会医院附属精神病研究所担任研究科学家。2013年破格聘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14年破格评为正教授。201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17年受邀担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客座教授。连续三年入选2014-2016中国高被引学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儿时的张博士对医学影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陪家人去医院体检的时候,看到一些病人在排队等候,他们的神情焦急而痛苦。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信息科学与技术,而科学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为人类的健康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呢?从而萌生了将所学知识与医学影像结合起来,用计算机来辅助医生的医学诊断,为病人解除痛苦。

怀着这种一腔热忱,张教授在国内经过10年苦读,获得了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张教授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知识储备,2010年张教授远赴重洋,奔赴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顶级常春藤大学之一)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从事影像重建与分析研究的博士后学习。在那里他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虚心向教授及导师们请教,充分利用那里的高端实验设备来储备自己的科学知识。

通过扎实的知识积累及丰富的学术经验,2012年张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长老会医院附属精神病研究所担任研究科学家。在此期间,张博士多次发表学术著作,在美国学术界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在美国已经站稳脚跟,张教授时刻谨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学者。他想通过自己渊博的学识以及精湛的技术将国内的计算机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前列,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尖端人才。

在国外的三年里,这种理想与抱负,时刻在张博士脑海中萦绕。于是,2013年张博士毅然决定回国,回到这片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回到南京之后他迅速联系了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市脑科医院、省人民医院的好友,对于病人的核磁共振影像,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医生提供更快更精准的分析,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使更多的患者从病痛的折磨中解脱。想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十分薄弱,之后他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希望通过对于学生的教育,来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医学影像的研究上来。

张教授自己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用丰富的学识及严谨的科研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同时张教授并没有放慢自己在学术界的脚步,多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等科研项目。他为国内的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计算机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病痛中的患者带来的新的福音。

但是张教授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依然怀着谦虚的心态,把自己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一员,投身与南师大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南师大引进了一大批尖端的科研课题,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而张教授,却甘愿做这璀璨的成果之后的一片绿叶,将南师大的科研与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就是张教授,一个默默无闻却又光芒万丈的学者,值得我们尊敬与敬仰。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