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回村种水稻 实现年销售额8000多万

(原标题:大学毕业回农村种水稻 用互联网+实现年销售额8000多万)

农业技术指导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不断加快,外出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因此,农村土地大量的空置下来了。很多农民朋友都认为,一年辛辛苦苦种几亩地,还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赚的钱多。

但陈明亿不这么看,作为外出务工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扎根农村5年后,带领乡镇贫困农民种植“鳅田稻”,再通过电商模式以高价卖向全国,去年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8000多万元,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明星。

前天,记者邀请陈明亿讲解了农民致富经与“互联网+”的运营,看看“贫困户返贫”的难题如何破。

初创

第一年亏损十多万 发现“互联网+”潜力

陈明亿

2010年,陈明亿从西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在广州一家科技公司打工两年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武隆区凤来乡。

“当时主要是受转基因产品、地沟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想回家自己种粮食让亲戚朋友吃上放心食品。”陈明亿说,虽然自己在农村长大,但干的农活比较少,在外打工的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还不如自己回家创立一个农业品牌。

一番考察后,他发现凤来乡虽然是武隆区的产粮基地,但稻米的经济价值并不高。如果在稻田中养泥鳅,泥鳅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稻田里的微生物又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这样两者“优势互补”,纯天然种植,对稻谷的品质提升大有帮助。

接下来,他便开始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他召集大家开了四次会议,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最后还是乡政府的干部下来做工作,他才从农民那里租来了40多亩地,加上自己亲戚、朋友家的土地,第一年实验用地总共80亩。

土地承租下来后,他就着手种植了。由于没有种植经验,种子的育苗、施肥、防虫等问题都成了难题。而第一年又连降暴雨,最后收获了4万多斤稻谷,按照当时市场价只能卖5万多元。

据陈明亿介绍,第一年种水稻、买泥鳅苗共投入了20多万元,如果直接将稻谷卖给粮食收购商,自己将亏损15万元。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决定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把这些稻谷重新包装后在网上售卖。

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卖了8万多元。这样,虽然第一年仍亏损十多万,但自己发现了“互联网+”的潜力,还看到了城市居民对优质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决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