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本学期首次思修大型直播课开讲

尚七网3月27日讯 3月21日晚,复旦大学本学期首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型直播课开讲。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张汝伦以“应有怎样的大学精神”为主题,为现场和线上学生作了一场精彩演讲。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主持此次直播课。多所高校的学生通过线上参与的形式聆听了演讲并与主讲人互动。

张汝伦首先谈到,大学是学习的一个阶段,也是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大戴礼记·保傅》有言:“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又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人八岁开始“小学”,学习并实践“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文化知识和礼节;束发即15岁开始“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知行合一。

那么,所谓的大艺或大学之道究竟指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懂得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与此同时,大学还在于使人弃旧图新,正如商汤在洗澡盆上刻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使人不断反省自身,臻于至善。

古典意义上的大学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实用型的人才。张汝伦举例,蔡元培先生当年赴德国留学,德国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他后来治理北京大学有很大影响。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更不是就业预备班,而是培养完善人格、塑造人各方面能力的场所。古典主义认为人拥有各种天赋,并非某一方面的单一技能。孔子也有一句话叫“君子不器”,认为人有无限潜能,经过教育培养,能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演讲中,张汝伦还总结了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责。其一,大学要培养有健全身心、高尚人格、独立思想、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从个人层面而言,大学激发人的潜能,使其享受完整的人生;从社会层面而言,大学将培养合格公民视为己任。他从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出发,阐明了大学教育中技能与道德并重的观点。他还强调,学习不仅在脑,更在于心,在于完善自身。大学学习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成己之学,成人之学。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都旨在强调读书不在于为人知、谋功利,其唯一目的是为了使人生变得更完善、更有意义;其二,大学的使命是传承文明,创造文明。张汝伦提到,人类缘何不同于其他动物?正是因为教育的传承与创造。他认为,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葆有理想主义精神,培养学子的批判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拥有更高的境界、更宽的眼界、更博大的胸怀。

在大学的育人过程中,哲学的批判思维十分关键。张汝伦提到,哲学不是枯燥词汇的堆砌,不是高深的术语,更不是智慧老人的故事,而是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哲理。只有用理性批判的思维进行辨析,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因此,一个好的大学,一定是哲学氛围浓厚、并对哲学有深刻见解的地方,能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哲学带来的魅力。

直播演讲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随后,陈果进行简要评述。她谈到,真正的大学能够培养优秀的律师、法官、教师,但更要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灵魂:“你们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帮你们谋生,同时也要学一些‘无用’的东西,让你们终身快乐。”理性与感性,道理与人情味,大脑与心,都不可偏废;唯此,才会在事业成功之外,有爱有情怀,拥有卓越的灵魂。

在直播课的最后环节,来自课程现场以及线上参与的学生就综合素质教育、大学思想品德课改革、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张汝伦和陈果作出解答,与学生们互动。

本次直播课邀请张汝伦作演讲,是复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良好互动的体现,也是复旦大学贯彻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其他学科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