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基础教育 特色铸就品牌
在高校林立的江苏,有一所跨越世纪的学校,它由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创办、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复校、四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誉为南京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这就是即将在2017年3月15日迎来建校90周年纪念日的南京晓庄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校长许承明教授自豪地说:“历经90年的发展,学校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师范教育本色,成为一所在基础教育领域享誉全国的学校。”
师范院校如何弘扬传统,怎样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是晓庄人始终思考的问题。
担使命 创新承载初心
走进南京晓庄学院,便能感受到来自学校90年办学所积淀的厚重使命感,1927年,在中国现代教育发端之时,陶行知怀着爱国济世的抱负,饱含教育救国的热情,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注定了南京晓庄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教育兴国的重任。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聘教授说:“陶行知既是教育改造论者,也是社会改造论者,他社会改造的伟大理想,决定了他必然走学校社会化与教育社会化一体的道路”。教育在本质上,必须为社会和时代服务,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创办乡村师范教育是行知先生在特定时代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使命,在今天就是要让教育服务于民生,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是基于此,南京晓庄学院在其成立和发展过程的每个方面都带有师范教育的“基因”,深深地刻着师范教育的烙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校以教师教育专业为支点,积极扩大办学规模,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提升内涵建设,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中,始终坚持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创新承载初心,先后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在教师教育走向开放的今天,更是把“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办学理念融入办学的各个层面,使之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
育人才 面向市场需求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这一理论强调学校应主动与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学校的限制,在时间、空间和办学主体等方面对接社会需求,对此,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曹慧英教授认为:“培养目标是决定教育方式的关键,实现培养目标既要关注个体的发展,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起点给学生以自主选择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体验,要培养有献身教育事业志向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的自由。学校积极探索包括教师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2年起试行“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成长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南京晓庄学院教务处处长杨种学教授说:“这一招生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报考专业时的盲目性,给考生了解自己、了解大学、了解专业留出了时间和空间,逐步形成大学专业的‘私人定制’。”这一尝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教师教育学院学生袁昊高兴地说:“分类招生与分流培养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适合什么专业。我深知要好好学习基础课程,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成功申请到心仪的专业。”
培养方案面向教学一线。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校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各专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加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向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南京晓庄学院通过建立学科共同平台,增强教师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强化技能训练,把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形成技能训练科学体系;以课程化形式开设“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专题。这一方案既承继教师教育专业多年来办学的成功经验,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还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于初任教师素质的需求。
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与基础教育对接,推行“大小实习”制度,开展“全班分组集中见习”“个体分散日常跟师见习”,在中小学真实教学场景中培养学生;通过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模式,实行“互动—互惠”的实践教学;实施“双师培养”工程,遴选派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活动,邀请中小学特级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邀请教学名师承担毕业论文指导答辩等工作、吸纳一线优秀教师55人参与师范生培养;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师培养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相脱离的局面。
面向市场的育人成效显著,在连续五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共有31名学生参赛,30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1人,获奖率为97%,居江苏省高校前列。
树品行 铸造大爱师魂
“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好教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陶行知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师德的养成是晓庄教师教育的内核。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副书记华春教授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学校的灵魂,它反映一个学校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办好一个学校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要追求卓越、追求先进,能够代表教育规律、反映教育本质。行知先生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大爱精神是学校奉献社会、践行行知理念的源泉。
学校坚持以文育人,用陶行知的“大爱”精神熏陶感染学生,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立师德,形成鲜明的师德培养特色。多年来,学校坚持上好拜谒行知墓、祭奠晓庄英烈入学第一课,以精神遗产培育师德;坚持开设一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选修课,以校本教材为载体,突出师德的学习与传承;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以长年坚守滋养师德。学校还以“大爱”精神为核心,构筑教师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使进取心、事业心、创造性和职业敏感性有灵魂;以研陶为抓手,通过持续开展学陶师陶活动,陶冶和涵养学子们阳光、积极、健康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师德是人才培养的源头工程,学校提炼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师德精华,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涌现出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王景光,全国优秀团员熊蕾、黄岳等先进个人,10多名师生获得“感动南京”“南京好市民”称号。学校志愿者长期坚持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参观者义务讲解,多次荣获省级以上荣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风正德兴,德育之花在晓庄盛开。
重应用 引领基础教育
90年来,学校以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优质教师为已任,引领南京基础教育,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涌现出数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是“优质中小学教师的摇篮”,被誉为南京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他们当中许多人还成为教育管理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多方位为基础教育师资提升服务,倾力培训基础教育管理人才。近三年,学校承办了含国家教育部门“国培计划”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培训项目221项,其中面向江苏省、南京市基础教育的各类培训项目75项,面向陕西、海南、山西、重庆、安徽、新疆、青海等省(市区)的各级培训项目156项,总参培学员人数达到28600多人。学校还与多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教育合作框架、校外实践创新基地、教育实验创新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等内容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有10多位教师在区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任职。
学校1986届校友、被誉为“陶行知式乡村教育家”的杨瑞清,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自愿去农村工作。2003届毕业生胡小五响应团中央“西部志愿者服务”的号召,到云南边陲耿马支教,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任教,获评2005年“南京市十大杰出志愿者”“感动南京”十大年度人物及“十佳市民”和2006年“感动临沧”十大人物。扬州姑娘周蕾三赴青海支教,并留在当地。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时代内涵。
王国聘书记充满信心地说:“‘十三五’期间,学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将扩大到整体比例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加大资源整合、集成共享,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把优势打造成特色,把特色打造成品牌,为晓庄续写精彩华章!” (洪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