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二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2017年3月20日上午,在东南大学榴园新华厅举行了第二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下午2点,举行了聘任鉾井修一教授为东南大学全职国际教授的仪式和东南大学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揭牌仪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院长介绍了鉾井修一教授的学术简历,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授予鉾井修一教授东南大学教授聘书,并为其佩戴了校徽。任书记与鉾井教授共同为东南大学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揭牌。

韩冬青院长介绍鉾井修一教授的学术简历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授予鉾井修一教授东南大学教授聘书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利剑与鉾井修一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

鉾井修一教授做了题为《东南大学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发展规划》的报告,报告对研究中心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学生和从业人员的培养做了规划,并提出要将研究中心的工作发展到世界范围。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遗产与环境”展开研讨,包括但不限于遗产劣化机理、遗产环境监控、遗产防灾、遗产管理等方面研究。学术研讨会精心挑选并邀请了13位国内外专家围绕遗产与环境的主题展开学术讨论。

一、历史环境作为南京城墙保护的重要介质

报告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教授

报告首先介绍了南京城墙的概况,利用自然环境是南京城墙的特征,表达了城墙的山水关系,和其他历史遗迹产生的与历史环境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南京城墙的保护规划,分别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做了山水段、丘陵段、平地段灯不同的保护技术措施;在设计层次上注重城市文化生活、城市特色景观与历史环境的关系。最后提出尊重历史环境既是工作原则,也是工作方法。

二、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和地区发展

报告人:日本京都大学神吉纪世子教授

报告介绍了印度Borobudur寺院地区的景观保护工作,提出如何理解评价文化景观;不仅是规划和制度,还需通过居民共同参与开展文化景观保护。

其次介绍了日本国家选定重要景观京都九条家庄园,其价值在于保存了众多历史文献,提出保护策略是公共设施的投入以及适当的保护法规。

三、莫高窟洞窟微环境控制的初步研究

报告人:敦煌研究院苏伯民所长

报告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现状,由于窟内环境的变化,使得壁画出现不同的起甲原因,其原因主要有盐害、和温湿度变化。为此敦煌研究院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预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通过检测洞窟内的微环境指标变化作为预防的数据基础,以此分析由洞窟特征、外部环境变化、游客开放等因素产生的作用情况,采用主动送风、游客参观路线控制、封隔控制等办法因对。

四、村落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辨识——以贵州省石阡县楼上村为例

报告人: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

报告首先介绍了楼上村的情况,提到文物法规和现实村落保护目的的矛盾,用人和自然系统的图示说明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保护目标。提出了问题:对于村落这类文化遗产是保护其中的木构建筑还是村落整体发展的过程。

五、基于数字链的传统建筑聚落立面生成设计方法研究

报告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唐芃副教授

为解决因主观认知差异、信息传递壁垒、评价标准缺失,所产生的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专业间隙,以宜兴古南街为例,通过对大量传统建筑立面组合的基础数据的分析以及规则提取后,提出了基于数字链系统的传统建筑立面数字技术生成的方法。其成果使用到立面导则的编制中并开发了应用工具,可以为业主提供在规范允许下的无限可能的立面组合。并预示了此技术在今后传统建筑聚落的风貌保护和街区肌理织补中运用的前景。

六、抑制盐类风化的元町石像保护设施环境调控研究

报告人:日本京都大学小椋大辅教授

针对元町石像的盐类风化现象,研究课题怎样调控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的环境条件,并确立环境条件波动对元町石像盐类风化的关联影响。报告介绍了元町石佛的情况,并介绍了之前所做的用来防止石佛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而建造的保护木屋,同时分析了由于小木屋封闭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促成石像中的硫酸钠和硫酸钙变相析出最终导致开裂。

七、中国传统青砖性能退化与南京城墙劣化机理分析

报告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永辉副教授

为评判中国青砖耐盐析、风化等问题,针对中国十三地区的传统青砖进行等温吸湿特性研究,提出了以等温吸湿系数为砖材耐风化的评估方法。结合南京城墙本体防风化问题,分析了南京城墙组成、环境特征与病害特征,指出了南京明城墙表皮在温度交替、雨水盐类、微生物、冻融循环、地下水等共性特征作用下的共性风化机理。作者对南京明城墙的构造、断面高差、不同砖材和砂浆物理特性做了分析,指出了城墙风化的起因,以此为基点进行了南京明城墙防风化的预防性保护工程设计,为南京明城墙病害的预防提供了有效办法。

八、耐火木质构造和木造建筑的防灾保护

报告人:日本京都大学原田和典教授

以直观的图像展示了火灾破坏的过程,由此提出木建筑火灾破坏的危害很大程度上是在于主要结构构件受火后失去强度而整体倒塌。由此推导了木材受火预测理论公式,并进行木材燃烧的实验进行验证,进而实现了木构建筑的火灾演进模拟和分析。本报告展现了基于基础火灾理论实现火灾演进的细微特征,为木构建筑的性能化防火提供新方法。

九、密集型历史聚落防火研究新思路

报告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新建副教授

首先提出聚落遗产保护的多元化和跨学科。而后指出中国聚落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此对整体聚落的消防研究非常迫切。在现行防火规范对于整体聚落的防火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作了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适应性研究,包括建立以消防栓为依托的历史街区消防系统、因地制宜的对固定消防设施和可移动消防设施的综合应用。并在传统防火延烧措施的启发下为聚落防火提出了新的思路,建立价值优先的历史街区性能化(消防目标)体系,采用Pyrosim软件对历史街区火灾蔓延建模在对聚落建筑性能化、定量化的试验方法的前提下控制聚落火灾蔓延。在应用创新方面不仅可以作为聚落保护规划的设计依据,同时可以为消防演习、消防知识传播、疏散指挥提供帮助。

十、拉斯科洞窟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霉菌问题与周边环境

报告人: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石崎武志教授

报告针对拉斯科洞窟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霉菌问题,进行了周边环境分析和对比。报告中所提到的两洞窟壁画都发生了霉菌问题,研究发现其起因都是在洞窟被挖掘后洞窟内的温湿度平衡被打破发生的。高松冢是由于盗墓者打开的盗洞,文物工作者为了能保持洞窟的环境安装了控制温湿度的设备,但是由于设备老化及施工事故,壁画依然发生大量霉菌,最终只能放弃原址保护方案。拉斯科洞窟在发掘后对游人开放,但是霉菌大量出现后,采取了停止对外开放,封闭洞窟并灌注惰性气体以维护洞窟内温湿环境。

十一、从环境影响的角度看故宫建筑遗产的劣化

报告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赵鹏高级工程师

首先介绍了故宫建筑常见病害,其原因和保护措施。然后介绍了假山由于雨水侵蚀使得粘合剂失效,内部链结构件腐朽导致假山石坍塌;汉白玉望柱、螭首由于石材内部粉化而断裂,成为故宫建构造物文物面临的新的病害。

最后指出在“平安故宫”的倡导下故宫博物院针对自然环境监控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希望有更多专业学者能为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方法借鉴。

十二、平遥传统民居性能提升研究:最小干预和最大干预

报告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傅秀章副教授

研究的立足点在于传统乡村技术机制发现;人居学中村名日常生活方式;目前村镇住宅的热工环境性能。通过调研主要希望发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难题。研究对象为平遥附近的侯冀村,通过对传统窑居和新建住宅的热工环境分析对传统窑居提出改造建议。

十三、南方传统民居空斗墙体的安全性能评估与保存

报告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遗产院胡石副院长

首先介绍了江南空斗墙和乱砖墙的传统,指出它们在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其稳定性。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仅凭借砂浆粘结整个墙体的强度几乎为零,因此提出了通过在墙体内植筋来加强的办法,钢筋从墙体内表面以45度斜向伸入墙体,不穿透,并在空洞内浇灌混凝土,使墙体成为配筋砖砌体结构。

研讨会场

会场答疑

建筑遗产的诸多劣化现象都直接或间接与建筑遗产的依存环境变化相关,遗产保护与依存环境管控之间的科学化是近年来遗产保护领域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也是当前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遗产保护与环境管控等领域建立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平台,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遗产保护工作做更深入的探索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