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倾向“慢就业”成为一种现象

实习、创业考察、游学、旅行……在忙忙碌碌的就业季,有这样一群毕业生,他们面对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时,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慢慢考虑就业选择,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慢就业”。近年来,我市的“慢就业”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有研究显示,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

网络配图

周六,云刚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自己的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在一年前,在他大学毕业半年多的时候,他并没有考研、考公务员、投简历、找工作,而是考察各种创业项目。

“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宁愿跟别人‘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让自己很痛苦。”云刚说,“我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所以能够支撑我有一个‘考察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利用半年多的“考察期”,云刚先后在广告公司、传媒机构工作过。“我尝试了一些感兴趣的工作,考察了市场行情,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明白了自己适合干什么。创业需要资本、人才、技术、管理,我现在的人脉关系和经营思维都是那时形成的。”去年年初,经过半年的考察,云刚与他人合伙创办了一家传媒制作公司。目前,云刚的公司正在传媒设计制作领域做尝试,专注设计视觉产品和运营公众号。

为何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嘎日迪认为,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经济负担并不急于找工作,随着网络的发达,开网店、干微商等就业方式既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又不用朝九晚五的坐班,更加多元化的职业给了这一群体更大的空间。

“‘慢就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不随大流、不盲从的就业心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一是盲目跟风,从众式的考研、出国或是考公务员;二是畏惧就业,缺乏基本的发展规划,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逃避就业。‘慢就业’很好地避免了第一个误区,但也不能掉入第二个误区。”嘎日迪说,“从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而言,应该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加科学地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

(记者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