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回家的N种体验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寒假就是回家吃吃吃、抢红包,跟老妈“唇枪舌战”。而对于一些人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寒假放弃陪伴父母亲友,而是选择与空荡的教室、冷清的宿舍为伴。
寒假不回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寒假还在学习才是真学霸
当一些同学在兴奋地抢订回家的车票时,还有一些同学则乐着走进了空无一人的实验室。“终于没有人跟我抢实验设备了。”他们说。
就读于天津一所大学的张泽表示:“我的实验刚开了头,虽然放假了,但是还得在实验室里看着仪器,记录数据,实验不结束离不开人的。”虽然他很想回家,但是为了手中的项目能够按时、安全地取得成果,张泽不得不留在学校,继续着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魏芬的家在山东青岛,这个寒假,她决定留在北京,甚至春节都不回家。
“马上要毕业了,我要抓紧赶论文。”当魏芬的爸妈问她哪天回来过年时,魏芬的回答让父母有些失落,“但是他们很理解我,毕竟学业是第一位的”。
对于这个选择,魏芬也有些无奈。“博士生的生活真的很忙,尤其当论文或实验没有进展时,心里很焦虑,压力也很大。”
选择假期在学校当学霸并不罕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北京市几家辅导公务员考试和出国外语考试的培训机构了解到,许多外地大学生都选择寒假期间留在学校参加补习班,准备迎接2017年上半年的公务员考试和各种外语考试。
今年,在北京市某211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刘璐璐也成了“留校大军”中的一员。上大学时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专业,她希望在考研时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既然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早点做准备,时间还可以富裕一些,可以多复习几轮。”
寒假里你在花钱,而别人在挣钱
对于大学生而言,漫长的假期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不少大学生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出去旅游。
刚一放寒假,在上海一所大学读大四的何思宇就背上行囊,踏上了与家乡相反方向的行程。
“想到毕业后很难再找到大块的时间出去旅游了,也没法用学生证优惠,我就趁着现在的时间‘浪一把’。”持有这种想法的大四学生不在少数,因为马上就要工作或读研,他们希望抓紧大学最后一个假期的尾巴,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
然而,有的同学在花钱旅游,有的同学则趁这个机会为自己赚了不少零花钱。
这个假期,不少同学选择打工挣钱。寒假刚刚开始,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家顺丰快递营业点就贴出了招聘寒假短期工的广告:“工资一天120元,工作8小时,必须工作到1月25日(腊月二十八)。”
据这家快递点的老板介绍,前来咨询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最终有10多名同学在假期当上了快递员,零花钱挣得比以前多了。
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韩淼是第一次留校过春节。他家在云南东北部,每次需要从北京坐34个小时火车到昆明,再从昆明坐10小时车才能到家,路途遥远,加上回家以后就不能实习、学习,“所以我决定留校,找了份剪视频的兼职工作,不仅省下了600多元回家的路费,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
留校值班学到很多实用技能
学习、旅游、兼职,可以算是寒假不回家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群已经保研了的学生也没回家,他们在忙什么呢?
一希是北京市某高校的大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已经成功保研。作为学生干部,保研之后她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家或者到处旅行,而是留在系办公室给老师帮忙。
和一希一样,来自北京市某985高校的大四学生于芝也保研成功,如今正在学院的办公室值班。
作为北京本地人,于芝认为自己在学校值班“义不容辞”。她留校值班的基本工作就是“打热水、打扫卫生、整理资料、递送资料、传话、制表、作图等”。于芝觉得留校值班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学到了很多实用技能,如打印、复印、报账等。此外,这份工作要跟教务处、财务部、学工部、组织部等多个部门打交道,不仅长了见识,还锻炼了协调能力。“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以后早晚会走入职场,为人处事、人际交往都显得尤为重要,在值班过程中都学习到啦。”
石悦,内蒙古理科高考状元,清华本科,北大研究生,建筑专业。毕业后,她潇洒转身。以“女流”ID闯荡直播江湖当起游戏女主播,已拥有百万粉丝。
近日,一篇报道将其带入公众视野。于是又见网友质疑,指责其浪费教育资源,白瞎名校名额,甚至还有人做痛心疾首状,称中国少了一个好建筑师。
时间已经走到2017,却还有人对名校生的职业选择抱有某种“精神洁癖”。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若普通院校学生尚有职业选择的自由,怎么名校生的路反而越走越窄,被绑在“高大上”的“设定”里脱不了身?
何谓浪费?这个问题太复杂。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没有实现应有价值”。比如,一盆本可以用来洗衣浇花冲厕所的水,你却将它一倒了之,那是一种“浪费”。
那么,接受名校教育的“应有价值”是什么呢?是为了毕业之后进入对口专业工作吗?是为了获取更多社会资源为今后事业发展铺路吗?是为了挣大钱走上人生巅峰吗?
是,也不是。
教育不是一种将人工具化的单纯的“人才培养活动”,也不是走向“有钱”“有权”的某种手段。它的目的,不过是“教人成人”,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人幸福地生活。
将接受教育的目的,局限为“学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对教育的“矮化”。
而名校教育,更多时候赋予学生的是选择的能力。石悦的导师曾对她说,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人生是跟随自己的灵感和直觉走出来的。放下学了八年的建筑专业,进入一个并不成熟还遭受误解的新兴行业。
这种选择,何其需要勇气与智慧?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种能力;能把自己想要的变成现实,这同样是一种能力。
石悦交了学费,付出了时间,接受了八年的名校教育。而这段时光,并不会随着石悦踏入主播圈子而跟她“一刀两断”。它早已内化为她的眼界、涵养和谈吐,凡是走过的路必不会毫无意义。
接受好的教育,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动辄把一顶“浪费资源”的帽子扣下来,是对人选择的指手画脚。
而且,就算职业真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划分也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你很难保证,今日对他人选择的指责,会不会在日后被证明全然是个笑话。毕竟,二十年前若遇见马云,你恐怕也不理解他为啥放着英语老师不当,要去搞什么电子商务。
想起多年前,我去往工地采访。施工工友看着我说,你好好一个研究生,当什么记者?语气里,分明也是对我“浪费学历”的不解。冤枉啊!我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本本分分当了记者,啧,依然被认为是“浪费”。
人活着,要实现怎样的目的才不算“浪费”?其实,又哪有什么“浪不浪费”,一切不过都是“偏见”作祟。偏见告诉我们,名校生应该成为人中龙凤才不算辱没;偏见又告诉我们,建筑师就是比游戏主播要来得更为伟大崇高。偏见让我们的判断变得更加简单,却也让我们看不到多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