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学院“德业讲堂”第四期开讲

3月14日下午两点半,国际交流学院“十三五”教科研跃升计划大型活动之一“德业讲堂”第四讲在国际交流学院会议室开讲。此次专题活动由汉语国际教育系欧青青老师主持,周和军老师主讲,国际交流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德业讲堂”的观摩研讨。

本次“德业讲堂”周和军老师把“文学是什么?”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界定与看法,从语言上分析,文学是修辞的艺术;从构思上探究,文学是虚构的艺术;从主体特征上观照,文学是个人化、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审视,文学是作家生活体验和审美想象的结晶。前两种界定属于文本层面,后两种界定属于作者层面,任何对于文学的界定还需要一个审美的维度,即文学是审美的语言文本。周和军老师对以上的文学定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意义阐释,厘清了“文学是什么”及“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对于文学的语言特征、构思方式、作者的主体特征以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熟悉与认知,才能为下一步文学写作的“写什么”与“怎样写”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讲课完毕,老师们对周和军老师教学内容的优缺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精彩纷呈。侯颖老师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文学就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一种创作手法与艺术手段,虚构可以让生活更典型、更真实、更富于文学性,可以让生活真实趋近于艺术真实。因此,虚构是一种艺术思维、构思方法。董津革老师从语言教学出发,提出文学创作中不同的文学修辞的运用与创新,不仅仅体现了作者运用修辞的技巧与水平,不同的语言描述与修辞应用还体现了文学文体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因此,修辞的充分运用可以让文学写作更丰富更完满更鲜活。代秀敏老师从读者阅读体验的角度谈到,一部文学作品渗透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思想、情感和意识,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视角、审美眼光和写作智慧,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最独特的“发声”。解植永老师从作者创作的层面提出,作家即使没有经历过小说中所描写的各种生活,却能让笔下的世界与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是因为作家对于虚构手段的巧妙运用,作家的情感经历与生活体验,可以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情感实践,也可以通过读书、朋友交流、观察他人等获得间接的体验与认知,文学建构的是心灵的真实,而虚构是通往这一真实的最佳路径。同时,参会老师对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点与考核方式给予了合理化的建议,应该突出考核的实践性、侧重考核的过程性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性等。

观摩研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参会的老师都踊跃发言,教师需要有开放的眼界和思维,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碰撞与研讨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大家希望这样的观摩研讨能够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同时对下一期“德业讲堂”的主题与内容充满期待!

(通讯员孙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