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县城到哈佛大学

可能我们都有一个名校情结,总是对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子充满了好奇,更不要说世界名校哈佛大学了。前几年,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被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奉为培养孩子的圭臬。我也常常被人问及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走进哈佛大学的?这样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可能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或许是自己的努力,或许是导师的推荐,或许是因为运气,或许兼而有之。

我生长在江西九江的一个小县城,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从来没上过大学,更谈不上精心设计和规划儿子的未来。因为爸爸修理家用电器,所以从小家里就有各式各样从电视上拆下来的小玩意儿,还有我爸用的各种工具,如镊子之类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用吸铁石吸着一堆回形针玩。父母因为工作忙的缘故,对我没什么很高的要求,唯一要求是做个好人,不要调皮捣蛋在外闯祸。小时候的我不算调皮,但绝对不让人省心。有一次不小心,在玩父亲的电烙铁时,还把自己的手灼伤了,至今还留有疤痕。还有几次,我蹲在家里阳台上看蚂蚁搬家,还专门捉了几只带回家来,结果被我妈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03年高考,因为志愿填得不好,我没能进我想读的大学。我在我们小县城成绩也算不错,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和邻居都觉得我应该去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事与愿违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我妈当时特别希望我能去一个差不多的大学就好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也没有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于是不顾家人的劝说,决定复读一年,来年再考。2004年,我终于考上心仪的北京大学。高中的老师曾告诉我,过了高考这一关,到大学就轻松了,可以长长地舒口气了。

可是到了北大,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井底之蛙”。2004的北大物理学院200多个新生中,有将近一半是保送的。保送生,几乎都是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剩下的高考生中,还有很多人参加过各式各样的竞赛,奖牌拿了一大堆。而我作为一个高考生,什么奖牌也没有,在这些学霸面前,简直是“鸡立鹤群”,常常自惭形秽。一下子从小县城的佼佼者成为物理学院的垫底者,巨大的落差让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这预示着日后的学习会“压力山大”。说实在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笨鸟先飞,更加努力,多花时间,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今天我要感谢这种压力,正是因为有压力,才激发出我更多的学习动力。大学一年级,是本科学习最累的一年,因为很多重头课都安排在这一年。繁重的课程对那些牛人同学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因为很多内容他们在参加奥赛的过程中就已经学过了,老师讲的内容他们都懂,课后几乎不花多少时间就可以轻轻松松把作业完成了。而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不简单,老师讲的我课后要花很多时间消化吸收。和同学们相比,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很笨,是不是不适合上大学做学问?所幸有周围的老师、同学不断地鼓励我。自己越发明白,担心是没有用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刻苦努力才能赶上去。

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完全不同,大学倡导自主学习,而高中时期,学生接受更多的是填鸭式教育,魔鬼式的题海训练。我在大学上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清楚地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本科四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内容”。

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善于广闻博记,有的人喜好深究,每个人都会不一样。我在学习中的体会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要发挥学习的最大效用,就要学会取舍,自主建立你所感兴趣的学习主干,围绕主干去选择吸收你需要的知识,慢慢开枝散叶,触类旁通,组织起你的知识王国。这样才能把你的知识串联起来。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然后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了。于是,每天除了上课,我几乎都会出来自习,直到教室熄灯才回去。有时回到宿舍感觉意犹未尽,心中仍有些问题未得到解答,我就会借助走廊的灯光或者宿舍的应急灯继续学习,直到把疑问搞懂为止。

本科四年,我都是在这种被同学称之为“自虐”的状态中度过的。北大同学间常用“出国的人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保研的人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来调侃大学四年级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四时,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得像狗一样去寻觅各种推荐和信息;而保研的人,未来几年的人生已尘埃落定,可以像猪一样高枕无忧过安逸的生活了。在大四的时候,我已确定被保研,按理可以过得轻松逍遥自在,可我仍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仅选了北大数学学院的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和测度论,争取到给经济中心雷晓燕老师和赵耀辉老师做研究助理的工作,还要写毕业论文,忙得不亦乐乎。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也很享受这种学习的乐趣。高级经济学课程基本上都充斥着各种理论和公式,需要大把的时间去理解掌握,虽然我本科学的是物理,但我始终觉得自己的数学基础还是不够扎实。我那时已在一些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美国的一些经济学杂志,如《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a)等,里面很多“显而易见”的词语对我来说相当生疏,这让我很受刺激,我迫切地需要认识它们,搞懂它们。

整个大四我把自己累得够呛。后来我回过头去看,这种“自虐”还是很值得的。我的数理功底在大四这一年提升了不少,而做研究助理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什么是实证分析,什么是数据处理,什么是经济学的“故事”,这些准备为我研究生阶段经济理论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以后的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

中国有句俗语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获总是和付出成正比。因为自己的刻苦努力,凭借着扎实的数理功底,在研究生时期,那些复杂的高级经济学课程对我来说已不构成很大的压力,在学习之余可以匀出不少时间,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自主思考一些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我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的。这是一个关于老年人身高缩减的课题。我研究这个问题的起因是我每年难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发现我奶奶或多或少看上去比原来矮了。通过搜查一些医学文献,我了解到人到老年的确存在身高缩减问题,这个现象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有关。而我对经济学文献的了解是,很多经济学的研究者拿测量身高作为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营养和健康指标。但是如果老年人的身高缩减得比较厉害的话,直接采用老年人身高作为早期的营养和健康指标显然是不对的。在老师的支持下,我开始了这项研究。这篇论文在我研究生导师和美国教授的指导下,最终被某知名经济学期刊采用了,在2013年发表出来。这篇论文也是我后来申请出国留学用的研究样稿。也许正是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理论研究素养,打动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北大研究生毕业后我得以全奖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人生路上,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平时点点滴滴的付出与努力,你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有一天会串联起来,构成你人生的重要一环。

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