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学霸英文笔记的主人现身,上海海事大学老校友八九旬间写5本传记

参观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时,不少人都在一本笔记前驻足惊叹:笔迹工整如印刷体般的手抄英文笔记,或许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可以说,一本笔记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和学习态度,这本泛黄的笔记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求学故事呢?

?

卓东明老先生(右)重温吴淞岁月。

?

近日,这本手抄英文笔记的主人现身了。原来,他是上海海事大学1947级老校友、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卓东明老先生。据了解,他曾经历过香港招商局海员起义,目睹过新中国远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又在改革开放后担任原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见证了新中国的海运发展史,是当代航运界的前辈楷模。这一次,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又会如何回忆70年前的校园往事,重温吴淞岁月呢?

?

采访人:卓老,在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陈列着您学生时代的一本全英文笔记,如同印刷版的手写体,细致精美的画图,让每位参观者赞叹不已,您还记得那是您何时书写的吗?

?

卓东明:那是我在上海航务学院(原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就读时的英文笔记,如今已整整70年了。我当时17岁,从重庆高中毕业考入大学。那时候我们上大学还不是统考,是自主选择。当时我报考了5所学校,最后被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和上海航务学院同时录取,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航务学院。因为我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船长,要航海救国,航海对我而言,是贯穿一生的情结。

?

采访人:这本笔记写得这么好,您当年肯定是名“学霸”吧?

?

卓东明:那时大学里的书大多是英文原版的,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除了国文课是一位穿长袍的老教师,教一些诗词歌赋外,其他课程全都是英语教学。

?

我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月,上课几乎都听不懂。有一次我打瞌睡,连桌子带人一块儿都倒下来了。后来,我觉得这样不行,一定要发奋图强把学习赶上去。

?

还好,我小时候在中国澳门长大,学习过一段时间英语,后来因为搬家到西安,就中断了。靠着薄弱的英语底子,我之后在上课前就先预习一下书本,上课时认真地把老师讲的重点、听不懂的都记下来,然后课后再整理笔记。

?

就这样,3年学了4年的内容,所有轮机系的课都修完了,还是很辛苦的。

?

卓东明的笔记和教材,现存于其母校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

?

采访人:卓老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笔记也很重要,能否给大家一些指导建议?

?

卓东明:笔记代表着学生的精神和学习态度,那时候我们班级很多同学写的笔记都非常工整。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从班上的后进生成为优秀生。当时招商局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我是班上两个名额其中的一个。我还记得当时的奖学金很丰富,我从教科书、参考书到画图仪器、小工具、衣服、鞋袜什么都有,还有伙食费等,毕业后还被优先分配了工作。可以说,笔记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大家要专注、认真,才能取得好成绩。

?

卓东明的英文笔记内页。

?

采访人:您从80岁开始写书,现在已经完成了《往事》《心住南海》《航海的一生》《中国的鲁滨逊》《船长何炳才》等5本人物传记的写作,是什么让您有动力和毅力一直学习、笔耕不辍?

?

卓东明:几十年来,我一直有写日记、做记录的习惯,这为我晚年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还有就是得益于一位老校友,他是1934年首届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系的毕业生周延谨老学长。他曾对我说,“人在这世上一生,走的时候,要留给后人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要拍拍屁股就走了,这样对不起社会,也对不起后代。”正是这句话,让我决定把他们几位了不起的航海家的事迹写出来,以供后人借鉴和学习。

?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老年写作团队。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翻阅档案、查阅资料、进行访谈,感觉有做不完的事,生活充满乐趣。

?

采访人:作为航海事业的老前辈,您对当代的航海青年人才有什么期望和寄语?

?

卓东明:身为一个航海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祖国。一个优秀的航海人,一定要能够经受住诱惑和困难,一心一意投身祖国航运建设。我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明确自己振兴中华海运的使命,把中国的航运做得更大、更好!

?

?

题图说明:卓东明老先生在他70年前的英文笔记前留念。

本文图片:赵剑红 摄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