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三代与古希腊戏剧的情缘

我们下面要讲的是一家三代的故事。在中国,说起西方戏剧的源头古希腊戏剧,一定绕不开这一家。

▲这是拍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张全家福,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前排左一:罗念生,后排左三:罗锦鳞,前排左四:罗彤。

罗念生,第一位留学希腊的中国人,后成为我国西方古典文学的拓荒者;他的长子罗锦鳞,是古希腊戏剧第一次在中国公演的导演,并为中西戏剧融合提供了优秀范本;他的孙女罗彤,则长期定居希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017年新春伊始,罗锦鳞执导的古希腊题材剧《晚餐》正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举行第九轮演出。80岁的罗锦鳞,在北京的家中向记者讲述了罗家三代与古希腊戏剧结下的不解情缘。

▲正在上演的《晚餐》剧照

罗念生:只愿上天让我完成《伊利亚特》

罗念生1904年出生在四川威远,童年时受传统国学启蒙教育,考上旧制清华学校后由数学改学文学。1929年公费赴美,又由英美文学转攻古希腊文学,后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成为第一位留学希腊的中国人。

▲1920年代后期,罗念生在清华大学学习时

“他在美国时看到学习英美文学的中国留学生为数众多,而古希腊文学领域是个冷角,于是他决定专攻古希腊文化,以填补祖国希腊文学研究的空白。”罗锦鳞说,他边学边译,从而走上了西方古典中国拓荒者之路。

▲1930年代,罗念生在美国学习时

1934年秋回国后,罗念生不断被失业、困窘、颠沛流离所困,为求职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先后在北大、川大、武大、山大、清华任职,一边执教,一边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钻研古希腊经典。

但罗念生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卢沟桥事变前,他发表抗日文章,为免遭迫害,把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的长子罗锦鳞留在北平,只身辗转入川。八年抗战中,他用古希腊人抗击侵略的故事四处演讲,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与卞之琳、朱光潜、何其芳、李劼人等创办刊物进行抗日爱国宣传。

▲抗战时期,罗念生与夫人马宛颐在峨眉山

改革开放后,罗念生的一名学生因翻译了好莱坞影星英格丽·褒曼的传记得到了丰厚稿酬,罗锦鳞就建议父亲也翻译这些畅销书贴补家用。

“父亲对我说:‘那种书懂英文的就能翻,但这个(古希腊经典)能翻译的人太少了,我不能浪费精力做那个事。”罗锦鳞说,父亲常常嘱咐儿女,生活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逝的,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

古希腊语的难度堪比梵语,因此罗念生翻译的艰苦可想而知。60多年中,他翻译了几乎全部古希腊经典文学和戏剧,制定了《希腊拉丁专名译音表》,主编了《古希腊语汉语词典》,译著和专著近千万字、五十余种,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

然而直到82岁时,罗念生的成就才被世界所知。1986年春,中央戏剧学院用罗念生50年前的译本上演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在国内引起意外轰动,起初只计划演5场,结果演了20多场,不但受到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肯定,还吸引了希腊驻华大使观看。夏天,该剧即应邀赴希腊德尔菲市参加国际古希腊戏剧节,罗念生在开幕式上作了学术报告,中国戏剧人成为戏剧节的焦点。

▲1986年,《俄狄浦斯王》剧组合影,三排左四为罗念生,二排左三为罗锦鳞

罗念生的兴奋溢于言表。他曾写道:“我等了五十年,时值黄昏,我终于看见这出被亚理斯多德誉为最完美的悲剧在我们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一生梦想成真,谨致数语,抒发喜悦之情。”

▲1986年罗念生在雅典卫城上

此后,他被希腊最高学术机构雅典科学院授予“最高文学艺术奖”(全球第4人),被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全球第5人),并在1988年两次访问希腊。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整版篇幅用英德法三种语言介绍他的贡献,法、苏、日等国媒体也介绍他的工作,塞浦路斯总统甚至亲笔给他写信致敬。

▲1988年,罗念生在希腊接受帕恩特奥斯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前排为罗念生,中排左一为中国驻希腊大使祝幼婉

“我热爱希腊与希腊人民,爱琴海上的明媚风光和雅典城上的紫云冠时萦脑际。”罗念生曾说,“我一生钻研希腊经典著作,每天早上,我展开希腊文学书卷,别的事全部置诸脑后,我感到这是我平生最大的幸福。”

可就在罗念生的国际声誉达到顶峰之时,死神也在悄悄靠近。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于是更加争分夺秒翻译《荷马史诗》的上部《伊利亚特》。

“他说,‘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罗锦鳞回忆道,“父亲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他说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他些时间完成《伊利亚特》。”

▲罗念生晚年在家中工作

然而上天并没有给罗念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心愿——1990年4月10日因前列腺癌在北京逝世。

外国学者说,罗念生是遨游在天书中的人;罗念生自己说,他好像是一个中世纪的和尚。儿子罗锦鳞说,父亲一生不追名不逐利,留给儿女的,是一张只有10元钱的存折,而留给后世的,却是丰厚的译作和遗著。

200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十卷《罗念生全集》。2016年,全集增订版面市,增加了最近发现的30万字未刊原稿。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在总序中写道:“这一套大书的编成出版,会像是在中国文化大地上搬来了一座希腊群神聚居的奥林波斯山一样。”

▲2016年出版的十卷《罗念生全集》增订版

罗锦鳞:古希腊戏剧的主题在今天也很厉害

1986年,中央戏剧学院演出《俄狄浦斯王》的导演,就是罗念生的长子——罗锦鳞,当时已在中戏导演系任教。这是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

父亲将古希腊戏剧翻译到中国,儿子则将古希腊戏剧搬上舞台。这在罗锦鳞看来,既有冥冥中命运的安排,也是一种家传的必然。

罗锦鳞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生于北平,1岁时随母绕道香港抵达成都,与父亲团聚。罗锦鳞回忆说,战时跟随父母辗转各地的日子很是艰难,只能靠父亲的微薄薪金和当局送的“尊师重道米”维生。直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罗家才回到阔别十年余的北平安稳下来。

父亲是有名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京剧名票,这使得文艺,尤其是戏剧,在罗锦鳞的成长过程中,从未缺席。

▲抗战时期,罗锦鳞与父亲罗念生在成都

罗锦鳞第一次登上舞台是在四川乐山上幼稚园,在一部抗日剧中演商人。“戴个瓜皮帽,穿个小马褂,手里拿个小算盘”,罗锦鳞回忆说,“表演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抗日,但我还什么都不懂,老师就叫我们弄。”后来在成都上川大附小,也常被一些抗日剧团叫去扮演一些儿童角色。

回到北京,从成志学校小学部(清华附小前身)到中学部(清华附中前身),再到辅仁附中(十三中前身),罗锦鳞始终活跃在校园话剧的舞台上。尤其初中和高中,罗锦鳞都是学校话剧团团长,自导自演了不少进步话剧。

初中时,他导演过一部关于保尔·柯察金的话剧,其中有一个青年诀别的场面。“当时男女有别,总有点隔阂,但是我说‘诀别的时候感情需要你们拥抱’,怪得很,那些很纯真的小孩就拥抱,就流泪。甚至到后台还在哭,大家都缓不过来。”

高中时,他主演过另一部苏联话剧《警告岬》,曾到很多学校演出。“我演一个苏联军官,特像斯大林,舍不得卸妆,那天晚上公共汽车都没了,我回家要从西直门一直走到北大。就带着妆走,特过瘾。”

1956年,罗锦鳞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两所院校,但当时艺术院校采取联合招生,两校协商的结果是由中戏导演系录取。

▲1960年代全家合影,前排左一为罗念生,左二为长子罗锦鳞,左三为次子罗锦文

虽然从小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但少年时的罗锦鳞,最大的心愿还是当电影导演。这样的录取结果起初让他不太高兴,搞戏剧翻译和研究的父亲却认为,和电影相比,戏剧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坚定了罗锦鳞走戏剧之路的决心。

罗锦鳞后来并不是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在戏剧学院读书时,他与谢芳、秦怡、于是之等一同出演了国庆10周年献礼片《青春之歌》,在拍片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想让他立刻到北影演员剧团工作。“我当时听了特高兴,但冷静一下,我说不行,我现在三年级,当时有红本本的思想,就是一定要拿到毕业文凭,就拒绝了。”从此,罗锦鳞就把一生献给了戏剧——毕业后留在中戏任教,曾担任导演系主任、学院副院长。

▲1964年罗锦鳞与赵淑宝结婚合影,左二为罗念生,左四为罗锦鳞

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古希腊戏剧很长时间以来对于罗锦鳞是既近且远。小时候帮父亲抄文稿,因为古希腊的人名难记,且神话神祇众多、关系复杂,始终感觉腻烦,即使上了戏剧学院,也只是了解了大概故事。

直到罗锦鳞过了而立之年,又结合社会现实,才开始懂得了古希腊戏剧的真谛。“作为西方戏剧的源头,古希腊戏剧中充满了古代的哲学、政治和民主精神,这也是两千多年来它强大生命力所在,其中对人性的歌颂、对社会问题的拷问,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与罗念生对古希腊戏剧翻译和研究不断深入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对古希腊戏剧的排演,长期以来几乎是一片空白。据可查史料,1986年以前,只有抗战时期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前身之一)从南京迁往四川江安后,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在此就读时排演过《美狄亚》片段,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排演过《俄狄浦斯王》,但都是教学剧目,未公开演出。

▲2003年4月,罗锦鳞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演《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据罗锦鳞回忆,陈颙、冉杰、吴雪等老一辈戏剧导演都曾有意排演古希腊戏剧,但最终都没敢碰。个中原因,罗锦鳞认为有三:一是人们对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说“言必称希腊”的曲解,二是人们对古希腊戏剧“命运观”的偏见,三是古希腊戏剧太过遥远不易把握。

1986年,在中戏任教的罗锦鳞,为导演进修班排实习剧目,在《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中,选择了后者。

“《哈姆雷特》很多地方演了,我觉得演不出新意了。”罗锦鳞回忆说,“而我当时已经懂了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发现触犯了自己制定的法律,查还是不查?查证自己就是罪犯后,能不能自惩自罚?这在当时是很厉害的,今天看来都是很厉害的啊!”

该剧访问希腊演出时,有记者问罗锦鳞,中国人是无神论者,为什么要排演一部命运悲剧。“我说这个戏确实有命运问题,但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尽管没有成功,但这种抗争的价值是人类永恒的。结果赢得了西方媒体的掌声。”

▲1986年,罗锦鳞执导的《俄狄浦斯王》在希腊演出

自1986年至今,罗锦鳞在国内外已经执导了十多版古希腊题材戏剧,尤其用河北梆子演出的《忒拜城》《美狄亚》、用评剧演出的《城邦恩仇》,为中西戏剧的借鉴融合提供了优秀范本,也向西方推广了中国戏剧。

▲2002年,罗锦鳞在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排练室为刘玉玲导演《美狄亚》,次年刘玉玲凭借该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2015年9月29日晚,罗锦鳞执导的评剧《城邦恩仇》在希腊埃莱夫西纳市埃斯库罗斯戏剧节演出(新华社记者刘咏秋摄)

“两个古老戏剧有许多相通之处,我用中国戏曲排演古希腊戏剧,都是‘一戏一格’,但三种处理样式追求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咖啡加牛奶的关系。”罗锦鳞说。

1991年,他被希腊克里特岛政府授予“荣誉公民”称号;2009年,他又被雅典州政府授予“希腊文化大使”称号。

▲2009年3月5日,罗锦鳞在雅典大音乐厅内获得雅典州政府授予的“希腊文化大使”称号(《中希时报》记者摄)

虽然桃李满天下,今年已经80岁的罗锦鳞却依然鲜为圈外人所知,勤勤恳恳继续为中外戏剧交流耕耘,一如其父。

正在上演的《晚餐》是希腊当代剧作家卡巴奈利斯的代表作,情节上接续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讲述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及妻子和他们的情人死后的灵魂看着他们的子女因杀戮不堪心灵折磨而最终自杀的悲剧故事。

▲2017年2月,罗锦鳞执导的《晚餐》正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举行第九轮演出

“该剧主张用大爱包容仇恨,呼唤和平,继承了古希腊戏剧的主题。”罗锦鳞说,演出结合了古希腊悲剧传统中的“简洁、庄严、肃穆”风格和中国戏剧美学中的“虚拟、写意、象征”手法。

罗彤:把爷爷和爸爸的事业都继承下来

1986年,中央戏剧学院《俄狄浦斯王》在国内的演出,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人生。当时台下观众席中有个17岁的少女,名叫罗彤,是罗锦鳞的女儿。

这场演出,使得在北京二十五中读书的罗彤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1970年代初罗家在北京景山公园内,左五为罗念生,左三为罗锦鳞,左一为罗彤

罗彤此后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她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读大三时,授予罗念生“荣誉博士”称号的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主动邀请罗彤赴希腊留学。而罗彤走后没几个月,祖父就病逝了。

▲1990年,罗彤出国前与罗念生、罗锦鳞合影

毕业之后,罗彤想留在希腊工作,起初父亲极力反对。“罗锦鳞说,‘国家培养你那么多年,你怎么能不回来?’但她说,‘我发现希腊的古文化,爷爷那一代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中国文化在希腊还没有人宣传,我能不能反爷爷之道把中国文化带到希腊?’罗锦鳞一听,觉得女儿了不起,让他引以为骄傲。”

在希腊,罗彤创立了interChina乾合文化交流中心,教授汉语、武术、书法、绘画等中国文化,并致力于中欧文化交流,同时也继承祖父的事业,继续翻译现代希腊戏剧和诗歌。

“她的汉语学生几千名,可能比我的学生多得多,其中包括希腊驻华大使馆的前任外交官。”罗锦鳞说。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介绍希腊历史、文化、民俗的16集纪录片《走希腊》,该片的策划和嘉宾主持就是罗彤。“当时她问我的意见,‘要赚钱呢,我就到奥组委东方组,中央电视台找我,钱不多。’我说,‘你出国已经十好几年了,应该为国家做点贡献。’”

2016年,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罗彤决定把重心移向国内。作为国际制作人,她刚刚完成了12集纪录片《爱琴海的光芒》的拍摄,目前准备成立戏剧工作室,重新捡起丢下20多年的专业。今年计划中的便有5部戏,包括跟随父亲复排的古希腊题材剧《晚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独立执导的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部中国原创的古希腊题材神话剧,以及一部现代希腊剧。

“现在罗彤等于把我和她爷爷的东西都继承了。”说起这些年女儿的成绩,罗锦鳞脸上浮现出无尽的欣慰和自豪。

我们的故事讲完了。

最后再上一张上世纪70年代初的罗家全家福,能认出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吗?

原标题:罗家三代与古希腊戏剧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