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五年级读书计划 | 经管班狄孟军提前毕业

经管班第五位毕业生

姓名:Dimj

学号:20170044

一、《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就经济学的入门而言本书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入门书籍,尤其是对经济有兴趣的读书者,不论是经济系本科亦或其它专业的学生。之前自己也选修过《西方经济学》,授课老师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来内容讲解。但与此书相比,在内容的简洁、知识点的清晰方面确有不足。本书通篇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36个经济关键词揭示了日常所见、所闻的诸如消费、贸易、汇率、竞争、失业、经济增长、管制、保险、创新等经济现象、经济决策以及货币政策。同时将关于美国最新的经济、政治决策穿插其中。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经济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如古典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发展提供各自的主张。诚如本书封面小标题而言,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经济与货币政策本质就是一种利益的权衡,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出于某项利益与某个目的的考量,但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政策结果的实现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也是多方利益的博弈与权衡。

二、《中国经济史》

个人必读书目第2本《中国经济史》读书笔记:

断断续续,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初读此书便为其吸引,盖因先生治学严谨,语焉详实,尤以文中所引述资料扎实且经考究。自上古至明清,因循朝代先后顺序,从土地、税收、货币、军政、工商、手工、交通、水利、漕运、贸易、社会生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历代的经济制度之起因、背景、延续、改革以及得失。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以说自有经济制度起,中国整个社会就一直处于制度的变革当中,更毋论及当下的各类改革。你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分封、井田、郡县、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五均六筦,屯田、府兵、租调、两税、一条鞭的经济与制度改革。看此书你会不经意间与侯家驹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作比较,主线脉络相同,切入点诸多不同,但却各有千秋,读起来各有滋味,可以触发你从不同的点去重新思考“黄宗羲定律”、“李约瑟难题”这类的问题,实在是一种享受。读完整本书,纵观历代经济史,越发能够感受到中国经济历史的独特性,以及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不同,这也可能就是现在所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原因之一。

凡任何一种制度,最好简单易行,使得官民两利,好制度还需用好的人事来配合。政治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区别,可能就是在于当他们在看到社会问题的时候,会在更高的维度上去思考、去立意、去施行、去创造和改变一些东西,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个人,普通大众更多的是处于被影响的位置。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是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的经济理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三、《管理思想史》

科学管理的本质:伟大的心理革命,是对工作、对雇主以及对同事及社会的责任。《管理思想史》从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以、社会与人时代以及现代四部分阐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史,就像一幅画卷,你可以观察到每一种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闪光点,以及每一种管理思想背后优秀管理者的思想精华。

管理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生产二要素:土地、劳动力;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生产四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典型的代表是生产方式从最初的个体手工业者到手工作坊,从手工作坊进而发展为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并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管理思想的诞生与其所处时代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工业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环境,大量的资本投入,劳动的分工,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制成为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创新和竞争机制,工厂制对所有者、管理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新的问题,生产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对管理的需求。

劳动的分工与生产规模的扩大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劳动分工意味者劳动者从一个全能的手工劳动者转变为某一流程或环节的精通者,生产的完成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分工为工厂制提供了经济合理性,但是单项技能的精细与专业化伴随的是整体能力的失去。对于劳动分工,亚当·斯密曾说到“如果一个人将整个生命全部消磨用于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自然而然地就会失去运用智力的习惯,对自身特定职业所掌握的熟练程度似乎是以牺牲其智力、社交和武德为代价而获得。通过管理与公共教育是克服分工不良影响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要求”。

管理思想得到成熟而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在美国工业崛起与快速发展阶段。从对效率、效益的追求,发展到对人的重视,对组织架构的设计,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组织与领导,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大批优秀而卓越的管理思想被总结、尝试并提炼出来,管理的目标也渐趋精细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对于管理而言,前述时代与当下社会遇到的问题存在很多共通与重复之处,诸如人员的冗杂、机构的重叠、效率的低下、竞争的压力,人浮于事、大企业病等都会发生和遇到,当年那些管理大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与尝试,同样对当下的管理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管理一直就是一门动态的学科,随着技术、制度和人的改变,管理思想也在动态的演变,但其终极目的一直是解决人类最古老的问题-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世界多样化的需求。

四、《历代经济改革得失》

《历代经济改革得失》可以说是作者吴晓波浩荡、跌荡以及激荡三部曲的浓缩体,上讫春秋管仲变法,下至当前改革开放,如果有当下的供给侧改革,也将会是精彩的一章。书中关于宋、明、清时代经济改革的论述补充了钱穆先生《中国经济史》中关于此时期经济制度论述中缺失与不详的内容。从洋务运动、民国时期、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部分的内容自成一体系。在对经济及经济制度的论述上,二者属于同一类人,言简意赅,清晰透彻。

中国历史上众多制度创新与改革,是中央集权大背景下对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国有专营制度的改革,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集权统治下的经济改革。从某种意义上,中国集权背景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下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并不相同,存在其特殊性,唯物史观下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主要是西欧诸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在这些小国中经济因素更容易发挥其影响力,进而引起上层政治制度的变动。但在中国这种因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而政治力量极为强势的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力量很难与政治力量相抗衡,更多的是政治力量在影响和主导经济改革,这也就是归结到作者的第一个观点:统一是一个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统一文化”的另一面是极易造成集权与专制,因此自古至今各类改革的永恒主题是分权与均富,权益与财富的分配失衡导致王朝的更迭,历代王朝莫不是开国治,末代乱,陷入一治一乱的闭路循环,中国疆域内外族入主发生的更迭仍属于一治一乱的大循环范畴,直到鸦片战争的发生,中国被迫被拖入大世界的舞台,在炮与火的交织中,跌跌撞撞中开启自身的经济与政治重构。分权是大一统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权力的分配,任何一端的权力失衡都会导致经济、政治的畸形发展;均富是政府与民间,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蛋糕分配,是藏富于国与藏富于民,有产无产贫富是否悬殊的差别,强大的政府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均衡的利益分配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改革最关键的领域便是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三方面,这三方面也是历代包括当下改革最困难也最难改的领域,固化的利益阶层与既得利益者是最大的障碍与阻挠,也是改革最容易炸雷的地方,处理不好的结果就是陷入分裂与混乱,这就对集权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做利益阶层的代言人还是利益改革的推动者。四股新势力是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带来的挑战,互联网不仅仅打破了地域和阶层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共享平台,监督平台与问责平台;非政府组织因其有别于政府组织且崛起于草根世俗,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民间力量;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最主要的创造者,是最重要的民间经济力量,也是呼吁改革的最中坚力量;知识分子以其独立的思想,自由的品格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国民社会的思想者,呼吁者与温和改革的参与者。

看到书中最后部分的数据,心中便有一种恐惧感与紧迫感,是对社会问题之多,改革困难之巨的恐惧。所以钱穆先生才会说道,对古人常怀温和的敬意,他们用尽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去解决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乃至更有甚者家破人亡,流放千里,所以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时,当演至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时候,为剧情所动,潸然泪下,了解到他改革时所面临的大环境与时代背景,便不难理解其何以潸然。未必每项措施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解决的尽善尽美,可能当下的某项改革措施会为将来的某一个难题埋下祸根,改革就会有得有失,不论利大于弊亦或弊大于利,他们都值得尊敬。

扫描二维码,读更多书评

我们不贩卖二手知识,

我们制造独立思考。

读书之路,丰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