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四课:死亡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等于提前谋划自由”。

这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白岩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在被判决死刑后,苏格拉底以此结束了他的发言:”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小女儿,做过多年医生的她在几年前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推广“尊严死”概念,并推出了我国首个民间“生前预嘱”文本。

罗点点后来又推动成立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现协会的理事长为陈毅的儿子陈小鲁。陈小鲁加入这个团队,很大原因是他当年没能替父亲做出解脱痛苦的选择。临终时,父亲已基本没有知觉,瘦得不成人形的身上插满管子,靠呼吸机、输液和强心针维持。陈小鲁看得难受,却又不能也无力阻止。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 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奇妙。昨天我想写死亡的话题前,恰巧在微信里读到了古典老师刚推送的文章(推广尊严死),颇有感触,立刻转发。我也要加入推广“尊严死”的队伍中,我的目标群体还是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