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IP聚集地,应鼓励教授“走出去”

延伸

在香港科技大学,几乎所有学子都知道汪滔这位知名校友。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曾在港科大修毕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本科及哲学硕士课程。作为深圳技术驱动型“独角兽公司”,大疆创新已成为港科大的一张创业名片。

如今大疆与港科大并肩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据介绍,其携手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训练学生操作机器人。“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授予更深的理论,发现学生的天赋。”港科大工学院院长郑光延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企业支持,这一全新教学理念要学校自己来实现是很辛苦的。

郑光延198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1993年开始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去年5月出任港科大工学院院长。

联合深企定向培养人才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有30年时间工作,所以没有人知道未来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郑光延直言,如今的时代和几十年前不一样,那时只要好好念书拿到学位,就可以选择一家单位工作直到退休。“以前,学生直到步入社会才初步了解产业界。现在,学生亟需实践经历。他们需要学好基础知识,并密切接触产业界,充分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除了大疆,港科大目前还与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深圳高科技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项目,定向培养高科技人才。

郑光延表示,上述学习方式不是学校单方可以提供的,需要产学研共同协作。“腾讯有海量的资料,港科大有先进的人工智能演算法。我们便与腾讯确定合作方向,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各取所需。”

“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在郑光延看来,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产业端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对企业来说,越早接触学生,就越有机会吸引一流人才。所谓合作不仅是要求合作有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进入企业工作。”

他认为,教授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和学生一起“走出去”。“教授是技术的拥有者,学校则是IP最好的聚集地。”郑光延认为,高校制度不应限制科研的转化。他建议高校制定弹性制度,让技术遍地开花。

“教授不能违反学校制度,但是制度不能没有弹性。”郑光延举例说,港科大教授李泽湘是大疆的早期顾问及投资者。一直以来,汪滔与指导老师李泽湘并肩作战,大疆创立后,李泽湘则担任董事会主席。

“港科大发展机会在深圳”

无人机领域竞争激烈,大疆为何能从众多机器人企业中脱颖而出?在郑光延看来,很多美国公司都拥有好的设计、好的产品,却在与大疆的博弈中败下阵来,其原因在于欧美初创公司生产力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产业链配套。相比之下,深圳完整的生产链基础,是大疆成为无人机行业佼佼者至关重要的一环。

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成为深圳本土高效创新的动力之一。“如果把深圳比作美国硅谷,那么港科大、南科大、深大等高校就相当于斯坦福。”郑光延说,港科大学术氛围自由且浓厚,加上香港与号称“中国硅谷”的深圳毗邻,是吸引他回国工作主要原因之一。

从硅谷来到另一个“硅谷”,郑光延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香港过去不注重高科技,导致城市工业规模过小,要推动学术界和工业界要密切结合,港科大必须放眼珠三角。”他说,港科大与深圳地缘相近,未来港科大的发展机会就在深圳。“我们希望跟内地的高校、工业密切合作,让我们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深圳的人才需求、科技生态有所了解。”

苏梓威 李美蓉